主题 : 为什么要尽力趣入大乘?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9
威望: 2601 点
金钱: 2692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07 12:02

0 为什么要尽力趣入大乘?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这段首先显明大乘的殊胜功德,其次教诫有这样的大乘可以趣入时,理应发起希有心励力趣入。这段是一个长句子,从“是故”到“善权方便”之间都是修饰大乘,有如是功德的大乘可以趣入的话,就要像下面这样思维。
(一)大乘功德
首先说大乘功德。这要按祖师引导来观察,只有认识了功德,才会发起信心恭敬而殷重趣入,如果不知功德,觉得稀松平常,即便大乘道摆在面前也很难得利。这也是道次第引导的善巧,每段修法的最初都会先说功德等,引导学人趣入,上士道也不例外。
这里是从六门开演大乘功德,哪六门?简略归纳就是:利乐本源、除衰妙药、智行大路、长益众生、二利俱成、具大方便。
1.利乐本源
大乘成为一切利乐的根源。论中说:“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是故”是承接上文,上文从正反、道理等各方面劝导学人趣入大乘,讲后学人就想趣入,怎样趣入?这一段讲方法,因此以“是故”连接。也就是这段所讲趣入大乘的方便是从上面引导而来,没有前面的铺陈,光说这一段没有用,学人不想趣入。前面的引导做到位,学人想趣入,再介绍方法就会依照趣入。因此这里的“是故”不是说以下大乘功德来源于以上,而是说以下忆念功德而趣入大乘的方法,要在前面引导的基础上做,前后有一个发起的次第。
这里讲了第一个功德,大乘能够出生自他众生的一切利乐,包含现前增上生乃至究竟决定胜的所有安乐。其中“利”是指现前利,“乐”是指究竟乐,“自他”即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的一切安乐都可从大乘中出生,由修持大乘道,能够圆满自身现前当来的一切利乐,也能成满无边有情的一切现前久远之利乐,因此大乘是自他一切利乐的本源。
为何如此?因为自他一切利乐都从行持善法而来,大乘道是圆满之善,由行持大乘道成就圆满善法,就能成办自身的一切利乐,同时也能令一切有情圆满现前当来一切利乐,所以它是利乐之源,就像如意宝一样,应当珍视。
相较而言小乘就没有这个功德,小乘法可以出生自身和他有情的少分利乐,不能出生一切众生的一切利乐,因此也就不成一切利乐的本源。大乘是自他一切利乐都能成办,没有哪一种利乐大乘法不能成办。
2.除衰妙药

“能除一切衰恼妙药”,大乘是能遣除一切衰败损恼的妙药。由修持大乘法,能遣除粗细一切衰败。首先就生死衰败而言,一切烦恼有漏业、生死苦患都能由行大乘法而遣除。其次小乘圣者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以及不思议变易生死等细的苦因果,也能由修大乘道清净无余。因此大乘的确是能遣除一切粗细衰败的妙药,它就好比一个神妙的药物,一旦服用就能从一切衰恼的疾病中获得痊愈。
相较而言,小乘能够遣除生死衰败,但不能遣除微细衰败,虽然也是殊胜妙药,但相比大乘而言远远不及。大乘能遣除粗细一切衰败,下至一念不觉妄入生死迷惑颠倒的最初迷乱都能遣除,这样总凡落入迷妄生死界的一切因的错乱、果的衰败,由修大乘法全部尽除无余,令有情还归自心无有衰败的光明本性,远离一切迷妄二取生死衰败,因此大乘是彻底还源之道。
3.智行大路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这是一切智者所走的大路。一切有智之士以智慧明见有义无义、大义小义后,就会断定大乘是理所应行之康庄大道。行大乘道能成就最极圆满的义利,有智慧的人明见这点都会欢喜趣入,所以说这是一切智者共行的大路。“一切”显示只要有智慧,能明见大义,就会选择大乘。“大路”是说大乘道宽广无量,如同康庄大道一般,一切智者共行此路。
4.长益众生

“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见闻念触大乘之后都能获得长养。是谁“见闻念触”?按文句是指一切众生。“见闻念触”谁呢?大乘,具体而言是大乘法或大乘道,表现为大乘的经、论、教授、行持大乘道的模范事例,以大乘法庄严的祖师的解脱行传等等,这些就是“见闻念触”的对境。
何谓“见闻念触”?“见”是指眼根明见,比如见到大乘的经典论著和修行教授;“闻”是耳根听闻,比如听闻善知识宣说大乘法;“念”是忆念,意根缘念,内心思维忆念大乘法。这是在见闻后发起忆念。首先要见闻,比如看经典,不要说看到经论文字理解其意,下至看到大乘经书的形状,都有利益,都种下善根,何况真的翻开大乘经论阅读,更是见。其次是听闻善知识宣说大乘法。“念”是这样见闻后心里忆念,想想我过去听过的大乘法,它里面那么讲,或者总的想到大乘法,都是念。“触”是接触,身体触碰到大乘经论等。这是就四根来讲。这有什么利益呢?
“悉能长益一切众生”,都能长养饶益一切有情,即一切众生不论是谁见闻念触大乘法,都能获得长益。“长益”是长养、饶益,即获得滋养和利益。体现在哪?大乘法一染识田就种下大乘的种子,或者苏醒大乘习气,成为今生来世趣入大乘,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乃至圆满自他二利成就菩提的前因。因此见闻念触大乘法,众生心续就获得极大的利益加持,这就是大乘法的殊胜功能。
这实际也是一切圣法的功德,《随念三宝经》中讲到此义:对圣法做见闻忆触会获得极大利益。圣法中的大乘法极为殊胜,缘大乘法见闻念触必得极大利益,会发生初中后善,只出现利乐吉祥、不出现丝毫衰恼。这与世法或外道法不同,那些也许暂时略有利益,长远必有损害,所以见闻念触必发生衰败恼坏。而圣法特别是大乘法,见闻念触于初中后三时只会发生利益,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当然如果学人不善修学,未与大乘法相应,会发生过患。这是由学人导致,并非法本身有过患。
此外还可以这样理解,这里能见闻念触的是指学人,所见闻念触的是修持大乘具有功德的大士,即殊胜的大乘行者或者菩萨。合一起是说由修持大乘获得殊胜功德的菩萨,谁对他见闻念触,都能获得长养饶益。这是就行大乘法的补特伽罗来讲,含义与前面略有不同,所见闻念触的对境,一个是从法上讲,一个是从人上讲,但内在相通。因为见闻念触大乘菩萨能获得饶益,来源于他行持大乘法,根源还是大乘法的威力。正由于大乘法极殊胜,所以不要说见闻念触大乘法能得利,就连见闻念触行大乘法的菩萨,都能获得极大饶益。
这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入大乘愿文》中所说:“愿我等如殊胜妙药王,唯以见闻便令一切众,身心常愚怖畏诸过患,毕竟除灭常享于大乐。”大乘行者会这样发愿(有殊胜功德的大乘者就会现前这种功德):愿我能够如同殊胜的药王一般,只要见闻等,就能令众生身心常时陷于愚痴怖畏等中的一切过患毕竟除灭,常享大安乐。
这是依大乘法来发愿的:将来我就像妙药王一样,让一切众生见闻忆念触就能获得极大利益,什么利益?身心远离愚痴怖畏等苦,获得各种安乐。待他修学功德增长就会如是实现,所以大乘菩萨能令见闻念触的众生都得到极大资养。这一点可以以佛陀为例,佛陀是菩萨达至极位,因此在佛身上这一点体现得最明显。佛当年不但以说法利益众生,还能令众生只要见闻念触就任运获得利益,经中讲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有一次佛托钵乞食入于村落,村里的盲人见到佛陀,眼根就恢复了;聋子听到佛说法的音声,耳根马上恢复;音哑者能自如开口说话;残疾者恢复正常,等等。佛陀的这种加持力就是因为行持大乘法达至极果,令见闻念触的利益达至极处,现前就能遣除各种衰败,种下善根,获得道证果位。因位的菩萨也有这种随顺功德,此处也可以从菩萨理解,对行大乘者见闻念触就能获得长益。
这样所见闻可从法和人两分来理解,两种解释都讲得通,跟原文也都能扣合,藏文看不出是哪一种,师长讲义中两种解释都提到了,因此我们都讲出来,供大家参考。两种解释都体现了大乘的殊胜、法的殊胜。
看到这一点,有没有欢喜欣求?或者有没有感觉这就是我所希求的?要想一想。如果平时这方面的意乐一点都没有,大概不会起欢喜心。假如平时就有这种所愿,看到此处的功德一定会欢喜。比如平时常思考我怎样利他、怎样最快速地利他,一看到讲大乘有这种功德,一定会欢呼雀悦。每个人意乐不同,当然初学者有很大的利他心也不太现实,但假使有少许利他心,曾做过这方面的善思维,一看到大乘有这种利益,一定会欢呼雀跃,觉得找到了实现愿望的办法。过去一直想着怎样快点帮助身边的苦恼众生,从最亲的父母乃至其余一切众生,但总感觉无能、无力。虽然遇到了殊胜妙法,特别是大乘妙法,也急于为他人传递,可是自身能力有限,导致很难利他,甚至被人讥笑损恼,遭受各种衰苦。同时也想:怎样才能具足利他的势能等?现在知道有一个方便,就是这里所讲:若能行持大乘法,具足威力,还不等你开口说法,仅是让人见闻念触,就会获得直接利益。这是多么殊胜!了解这点一定会对大乘生起欢喜心。
当然这要观待行法获得殊胜道证,如果只是一个凡夫,别人见闻念触也不会有利益。只有具足道证,生起真实菩提心,获得开悟境界乃至菩萨的道位功德,见闻念触才能获得大利益。前面举了佛陀的例子,其他还有很多。比如释迦、弥陀、药师等一切如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等大菩萨,都是因为行持大乘法自身成就殊胜功德,所以我们见闻念触就能获得很大的长养。
比如忆念地藏一切愿望都能实现。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同样是忆念一个人,为什么忆念地藏就可以实现一切所愿,忆念父母就没有这个利益?因为父母没有行大乘法,我们忆念只是世间感情,或者自身有一分孝心上的利益。忆念地藏不一样,地藏王菩萨是行持大乘法获得殊胜功德者,忆念就实现一切愿望。这也是由行持大乘而达成的殊胜功德,所以地藏的功德实际是大乘法的功德。之所以瞻礼、忆念地藏王菩萨能够超越无量恶趣苦,获得各种人天安乐乃至解脱,就是因为他行持大乘,其中体现了大乘的功德。
为什么忆念阿弥陀佛可以长揖生死、不受后有,凭信愿就能获得解脱?这也是大乘的功德。阿弥陀佛因地发下大乘菩提心、行持大乘道,而且发了最极特别的大乘愿,要建立清净刹土摄取一切浊恶有情,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见闻念触,只要有真实信愿,就能了脱生死、不退成佛。这也体现了大乘的功德,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行持大乘,才有今天这样大的饶益众生的能力。
一切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事业,实际都体现了这句所说,像这样广为观察一定能对大乘法生起欢喜心。我们若能修学大乘,不单会获得忆念诸佛菩的利益,将来也会成为这种身份,其他一切众生见闻念触我们,也会获得跟忆念地藏、观音、阿弥陀佛等一样的利益!大乘就有这样殊胜的利益。
5.二利俱成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由行持利他能兼带成办自利,不会缺少。“行利他”是大乘的心行。大乘以利他为心髓,前面也讲大士的本性是一味利他等,所以大乘道就是专一利他、不求自利。当然不求不代表不得,此处就是显明此意,不求,最后成就得更加圆满,这是法的特点。
“由行利他”就是行大乘道,即专一行持利他,不杂自利作意的染污。这样是否就不会成就自利?并非如此。“兼成自利”,能兼带成就自利。“兼”显明不是为了这一点。虽然不求自利、专一利他,最后自利也能顺带成满。
“无所缺少”是说不会缺少,会达至极圆满的自利功德。这可与小乘对比来得解。小乘道虽然也行利他,但只做少许,主要是寻求自利解脱;大乘是一心利他、不求自利。看这二乘的所行不难了解,大乘必能达成圆满利他,效果超胜小乘。事实也是如此,大乘由于行持利他之道成就菩提果位,能够最极圆满地行持利他事业,就像《宝性论》所讲,能常恒无间地广作众生利益,远远超胜小乘。小乘极果也只是阿罗汉,阿罗汉住世期间可以少分利益众生,一旦入灭灰身泯智,不能起用遍于十方应机广度。所以二者在利他上有天壤之别,就像一粒微尘跟整个大地土那般。
但看这二乘在自利上的修作,也许认为:小乘既然专作自利,大乘不求自利专行利他,那自利方面应当小乘超胜大乘。而事实不然,虽然大乘不求自利,但最终成就的自利却远胜小乘。小乘自利断证俱不圆满,断德方面只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证德方面只证少分人无我慧,差别法方面了知极少分;大乘是圆满断证,显发如来藏一切自性功德法,自利达至最极圆满,超胜小乘。
这是极其稀有的缘起,要想自利圆满,可由利他成办。如果专一利他、不求自利,最后自利不但成就,而且能最极圆满地成就。这与小乘对比就能发现,小乘虽然专心做自利,最后成就还不如大乘;大乘不求自利,反而超过小乘。因此由利他能成就自利,并且圆满的自利要在利他中成就,不做利他,自利无从圆满,就像小乘。
由行持利他能证得自利法身,这在龙树菩萨《宝鬘论》中讲得很清楚,论中讲:佛果的二种身由二种资粮成就,主要由智慧资粮成就自利法身,主要由福德资粮成就他利色身,实际二资粮都具足才能成就佛的二身,但从主要讲可以这样对应【1】。成就自利法身不但需要智慧资粮,也需要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依赖于利他,因此利他能帮助完成究竟自利,即证得自利法身。如果没有利他,专修智慧,就像小乘学人那样,最后智慧也不圆满,不能完成圆满断证。因此要想圆满自利,须修大乘道福德资粮。
行持利他能够成就自利,不会缺少,并且能达成最极圆满的自利,这样自他二利都圆满,这是大乘的殊胜功德。如果行持小乘,自他二利都有限,本来想求自利,结果也不圆满。这是由意乐和乘的差别决定的,意乐和加行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自利永远只局限于这一点,难以提升和圆满,只有改换所行的道乘,行持大乘,才能圆满。二利都能得以圆满,何乐而不为?
6.具大方便
“具足广大善权方便”,具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大乘的善巧方便极多极广,小乘善巧很有限,只能完成少分断证、获得少分功德。比如大乘有无分别智,是圆满十地、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等道法以及十力、四无畏、一切智智等果法的方便;大乘有四摄法,是能成熟一切有情的方便;大乘有陀罗尼、三摩地二门,是成就事业的方便;大乘有忏悔、随喜、祈祷、回向,是速获神通和正等觉的方便;大乘有成办无住涅槃之道——智慧和大悲,是令利生事业相续不断的方便。
大乘不是单修智慧,落入寂灭涅槃,而是智悲双运,不住生死、不滞涅槃,自在化导众生。这都要依靠善巧方便力方能成办。
由如是观察不难了解大乘的殊胜,发起欢喜心。
(二)起稀有心励力趣入
下面教诫要发起稀有心,努力趣入大乘。“有此大乘可趣入者”,有这样殊胜的大乘可以趣入。现在大乘法就摆在面前,我们可以趣入。具体是什么样的大乘?具上面六种殊胜功德,当然这是摄略说,广说无量无边、难以说尽。有这样殊胜的大乘可以趣入,理应发起稀有心尽力趣入。
“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这两句都是要思维的内容,要思维稀有,以及我现在所得的乘法的确是一个善得。首先要想这极其稀有,太稀奇了,我竟然可以获得这般殊胜的大乘来修学。稀有想很重要,如果没有稀有想,觉得稀松平常,就没有殷重心,即便趣入也不会有很大利益。有了稀有想就会发起殷重心,趣入时就能充分相应,获得大利益。
以前讲闻法轨理时也说:听法时要作意“妙法就像珍宝般稀有”,这里是就大乘来讲,趣入时要发起稀有想。这要由前面观察功德而发起,没有观察认识到功德,就不会认为大乘有什么稀奇,以为就是一般的教法。只有认识到殊胜功德,才会由衷发起稀奇感。
“我今所得诚为善得”,我现今所得到的的确是一个善得。“今所得”是现今所得的大乘法,即将要开演的大乘。“善得”是善妙的所得,或者殊胜的所得。这句是要想:我现在值遇此大乘法,这是一个殊胜的获得、善妙的获得!这样就会对所得发起珍惜感。
我们也要有这种意乐,这是可以发起的,并非特别困难。过去没有训练,几乎没有生起过,只要按祖师开演的道轨如理思择,就能引发这种善心,这是心上必然的缘起。
对一个法生起稀有难得心,就得观察它的功德,越观察越能起稀有心。比如获得一个珍宝,如果不了解它是宝贝、世上稀有、价值连城,就不会有稀有感,可能把它当成一般的玻璃球对待。当认识到它价值连城、极其稀有,就会生起珍重感。此处也一样,遇到了无上如意宝般的大乘法,要发起稀有心、珍重心,只要随顺以上道轨思维,因缘积聚,果法的心就会无欺生起。生起此心后,下面讲要尽力趣入大乘。
“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这句是宗大师的教诫,生起稀有心后怎么做?要尽自己能力趣入大乘,即励力趣入殊胜的大乘法。藏文的意思是说:有多少力量都把它用出来,来趣入大乘。实际就是尽力、励力的意思,不要有所保留。这么殊胜的道法,现在有机会趣入,就要尽自己力量修学。我们也要依此窍诀趣入大乘,与大乘法充分相应。


【注解】

1. 《中观宝鬘论》:“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为什么要尽力趣入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