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后,以摩诃迦叶、阿难为上首的付法七祖、以龙树菩萨和无著论师为上首的二胜六庄严、以萨[日/阿]哈和那若巴为上首的金刚乘八十四大成就者、以极喜金刚和妙吉祥友为上首的八大持明,在天竺维系和弘扬了显密经续佛法,并将佛法传遍亚洲的几乎全部的角落。 佛陀之后大约五百年,大乘佛法开始广泛弘传。接着佛陀之后一千年,在大乘的伞盖下,金刚乘法门开始在天竺广泛弘传。于是佛教逐步形成了两种主要宗派:原始部派的小乘佛法,和摩诃衍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传向南亚国家而大乘佛法传向北亚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经历过许多变化,但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大体的传播方式是这样的:追随梵文佛经传统的大乘佛法,已在尼泊尔、中亚、中国、朝鲜、爪哇、苏门达腊、西藏、不丹和蒙古得到弘传。追随巴利文佛经传统的小乘(声闻乘)佛法已经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得到弘传。在越南小乘和大乘同时得以弘传。 佛法一个特有的方便是同时存在多种见与修的方法途径。如《入楞伽经》云:“随众生妄想分别之多少,佛教法门或乘也无量。”世上的有情无穷无尽,各有自己不同的根器。因此有必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法门可供修习。但不可能传授与众生数目相等的如此多的乘。然而佛陀确实为小、中、大根器的众生分别传授了很多相应的显密经续法门,这些法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根据所修法门的不同,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 在区分主要的三乘佛法的特征时,以用来譬喻贪嗔痴烦恼的毒草为例,小乘行者避开危险的毒草,大乘行者以对治力摧毁毒草,而密乘行者将毒草转变为最胜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