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皇族陵遭破坏成为现代人坟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5日04:48 中国青年报
AtGk
_tpVZ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过盗洞,可以看到一口现代棺材位于墓中。实习生 梅轶竹摄
3~iIo&NZ 8HS1^\~(6l ;Z\jX[H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梅轶竹
% V/J6 LzEs_B=9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因背山面河,地势开阔,被帝王将相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因此历朝才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也才有了邙山周围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Xkk m~sM6 aOFF"(]Cl 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面积约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数有十万之多,包括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m2tWi@ "9:1>Gr{G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
CXwDG_e *W~+Nho.A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洛阳,古墓劫》为题报道了当地盗墓乱象后,近日,记者再次赴洛阳实地调查,却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当地人称为“大冢”的历代皇族陵,有些竟变成了现代人的坟墓。
<E[X-S%& Pfj{TT.#L 盗墓者称,在这“鸠占鹊巢”情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洛阳铲”(盗墓贼使用的一种工具——记者注)走出洛阳、伸向全国的故事。
O'a
Srjl .gh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百姓冢
}J$Q x'tYf^Va28 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内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数个大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I@76ABu^ J39,x=8LL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大冢,正式称呼应为封土堆,高达10米以上,周长百米,远看如一座座小山。当地人告诉记者,“封土堆里埋葬的一般都是历朝皇亲、贵族等有钱人家。”
why;1z>V gpB3\ 在上一次探访中,记者曾发现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盗洞痕迹。而这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却发现,这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却变成了现代平民墓。
)o-rg HdQd =q( 在送庄镇附近一处远离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记者发现一块大半截埋在土里的墓碑,墓碑的样式很新,从残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去世的人。
pHSq,XP- ()i8 Qepo} “文物局不查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rf?Q# KM\W n@r'b{2;l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罚,所以都把墓碑埋进去许多,这样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好再挖出来。”
Q5b~5a F?TxViL 记者发现,这种在封土堆范围内动手脚的做法并非个别现象,在孟津县送庄镇,甚至有一家工厂直接把封土堆当做了“后墙”。
$$_aHkI j z-<U5-' 但随后的发现,更令中国青年报记者震惊。
B/hL ^kA^>vi 在平乐镇某村的一个大冢上,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三个盗洞。盗洞呈半圆形,足以容纳一人进出。有的盗洞口被零碎的酸枣枝遮挡,十分隐蔽,但有的则直接袒露着。
1'@/jR rP Wn 透过一个垒着红砖的洞口,记者发现,盗墓洞里安放着一口棺材,“这棺材并非是‘原装’,而是最近放进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汉唐时期的,那会儿的棺材见着风就烂透了。”这位当地人说。记者随即询问了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得知,这很可能是村里的人,死了以后放这儿的。
^dj
avJ dP}=cZ~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现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村民表示,这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你看那边那座,里面一个洞里好几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另一座位于妯娌村东侧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记者进入后没多久,就发现墓道里摆放着八口成色较新的棺材。这些棺材形状细窄且长,当地人称,装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q'{LTg0kk 3eX;T +|o 墓道右侧通向一间小墓室,半圆形的墓门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小墓室被重新“装修过”,墓壁上有石砖。据当地人推测,这是现代人砌上去的。整个封土堆,除了八口后人的棺材外,竟是空无一物。
k \rzvo=U Rl@k~;VV 记者随即调查了附近的封土堆,发现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类情况,其他一些当地人称情况类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无法一一验证。当地人反映,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新庄村、张盘村及送庄镇的护庄村、后营村、东三头村等村的皇陵,同样存在这些情况。
Y).5(t7zaR vs}_1o 新盗墓经:有组织的异地盗墓
L8sHG$[ :\[W] 皇族陵何以成为百姓冢?
5RD\XgyN] g(){wCI 有村民说,“皇族陵,风水好。”
7) aitDD AvnK?*5!@ 也有村民说,“为了省下点农田,而且也方便。”
4
qMO@E_ IMjz#|c 干了10多年盗墓的盗墓贼老张(化名)却给了记者一个不同的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安全,盗墓贼不会光顾,文保局更不会来。”老张告诉记者。
%5.aC|^} QwPLy O “我看过你们媒体的报道,你们说了洛阳本地的盗墓现象,却不知,在洛阳地里挖平民墓的只是‘业余的’,‘职业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去异地挖墓,这些你们都没说。”老张说,“像大冢,‘业余的’不敢动,他们缺设备,也没这胆子。而专业的现在也不会去挖已经变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虽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经过历朝历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现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确认能有东西后才动手。”
SUwSZ@l^| ^|-*amh 老张告诉记者,但本地的“优质墓源”有限,很多年轻的,跟着“支锅的”(组织盗墓者——记者注)出去干。“这样,把棺材放大冢里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说,大冢无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现象是让人去异地挖墓的原因;异地挖墓的现象又让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当做自家坟。”尽管老张的解释颇为勉强,但他口中“异地盗墓”的话题,却吸引了记者。
X=$WsfN.h n%GlOKC “什么是异地盗墓?”记者问。
PEqO<a1Z8 (T+fO}0 打开了话匣子的老张对记者说,“就是一些‘支锅的’提前联系好买家,提前到外地踩点、梳理好关系,打好招呼,再回来找人。有人掏钱,年轻的就乐意跟着他们出去干。”老张说,“管吃喝,管住宿,还给配车来回接送,铲子啥的也是他们给,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张告诉记者,这样有组织地外出盗墓,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个月,多的走两三个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陕西、山东那些墓多的地儿。”
KKpO<TO %6r MS} “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盗墓,有什么危险吗?”中国青年报记者追问。
M5DQ{d<r mkH{%7n “有一次去陕西长安县,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后所幸把人挖出来,没死。还有一次,去山东,村民不让挖,就打了一架,最后我们被打跑了。”老张回忆道,“要说困难,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外地次数多了,当地人也懂了怎么挖,可能以后外地就不好干了。”
R+,eX jz" m:U.ao6 “警方和文物保护部门查处吗?”记者问。
t:y}
7un Uv|z
c “有啊,在山西长治,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说我们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们住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洛阳铲’,不过他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最后就没事了。”老张回答,“其他我经历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东西带回洛阳,一路上也没被查过。”
|L|)r)t 2
|lm'Hf 老张最后说,“所以,你想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在你面前,你说的那些部门都管不到我们,那现在棺材放进大冢里,就更没人管了。”
".aypD)W pt[H5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执行不力
5MUM{(C G=?2{c}U 对此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痛心,“我国的文物法确实规定了很多内容,各方面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力度差、漏洞多。”
p4mlS g%z'#E97 记者发现,将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装”成现代百姓墓以及盗墓的行为,确与我国《文物保护法》内容相悖,现实中却依旧存在。李建民研究员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当回事。“曾经有些地方的村民发现有盗墓现象,打电话给文物局,根本没人理。实在没办法,就打电话给我们考古队,但我们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管不了。”
}NX9"}/ |KEq- 对此,李建民研究员还表示,盗墓猖獗到这个地步,还与一些地方警匪勾结有关。“你看凡是一个地方盗墓盗得很凶,肯定是有当地公安给他撑腰。公安成了盗墓贼的保护伞了,甚至参与其中,这更反映出我们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执行不力。”
v[4A_WjT GiI|6z! 对于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邓(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河南已经没有警察愿意接手跟文物相关的案子了。他说,主要原因是“办盗墓案件有几大障碍一直挡在前面”。
S
ykblP37 "o"ujQ(v “首要原因是盗墓是个暴利行业”,他说,“盗墓成本很低,一个人支锅,花费的主要是劳务费,但挖得文物的话,经济利润却十分可观,这就让许多人难以抵挡诱惑”。
\z'A6@ rw>X JE 老邓认为许多民众报案也不及时,“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盗墓”,公安机关就很难及时获悉盗墓案件。老邓告诉记者,警力用在保护登记在册的陵墓上还忙不过来,对于河南地下千千万万未经勘测、登记的陵墓,几乎没有保护措施和手段。
`
O;+N"v X]up5tk~ “另一大原因就是盗墓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没有明确的受害人,并且调查取证周期长,往往在刑法规定的刑拘时间内完不成取证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邓说,“这样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盗墓的案子”。
F-K=Otj 5cLq6[uO 百姓冢何时能还原皇族陵
mY[s2t W[B%,Km%] 面对文物保护的困局,洛阳市有关部门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洛阳盗墓乱象后,5月1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在洛阳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公布〈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保护条例》称,“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符合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不得破坏邙山陵墓群的环境风貌”。
={_.} ,=o)R,[ 洛阳市法制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条例已送交洛阳市人大。但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邙山陵墓群范围比较广,要将每一处陵墓都做标示,不太可能,“目前是仅一部分有”。
i"|="O0v5 JBX#U@k>I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皇族陵变百姓墓一事致电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负责邙山陵墓群日常保护的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相关工作人员拒绝回应记者的问题,称需经洛阳市委宣传部通知后,才能接受采访。
N$#518 Z#H] yG 随后,记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队严主任反映了所见情况,严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M2#fD]e `U:W (\L 在可能出台的《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之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资深文保专家李晓东还指出,仅严格执行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模式更有利于开展工作,该模式在这几年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坚持不下去”。李晓东说,“农村的文物保护员应该得到一定的补贴,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将文保员补贴列入预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还给文保员购置了一些设备,这有利于发挥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这样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坏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