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二普劝大众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这是普劝大众发菩提心,省庵大师作为我等大众的一位善知识,他的劝勉之辞真是发自内心哪,非常的恳切,这种恳切是从他同体的大悲心里面所流出的诚实语。不仅有悲,而且有智,把众生发心的障碍,给他一一点示出来。这就是用排比句谈的“八勿”,有八种禁忌。
所以省庵大师表达,“唯愿大众”,就是我当下唯一的愿望就希望与会的大众,“愍我愚诚”,哀怜我写这篇文稿的这种诚哪,真诚到愚的程度。就是彻底的、掏心掏肺的,这样的肺腑之言,没有一丝的分别在里面。唯一的愿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把菩提心发起来。称为他的“苦志”,苦志就是苦心哪。真实的一个悲心里面是带有苦的,就好像莲子里面的莲心是苦的一样。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或者能够建立道业、建立事业的人,大概都有点苦志的味道。所谓的忧患意识,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个对苦有切身感受的人,才有可能开发他的潜能,发起他的猛志。所以一个人没有对苦的认知,是很难成大器的。所以省庵大师希望大家怜愍我的苦志啊!
这些愚诚苦志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共同来发“此愿”。此愿就是前面讲的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总纲,还就是菩萨四弘誓愿,这四十八大愿都是菩提心的一种彰显。共同建立四十八大愿,共同来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就前面讲的,是取正、取真、取大、取圆的心,而避免邪心、伪心、小心、偏心这些偏颇的心。这样的菩提心是一切善法当中之王,无与伦比的,是能够统摄一切善法的。所以正因为有这么甚深的价值,就希望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今日要把它发起来;已经发起菩提心的,那在今天这样殊胜的因缘当中,使自己已发的菩提心更为增长;已经增长了的菩提心,那在今日这样的胜缘当中,令其相续,念念无间。相续,那就可以早日成熟、早得解脱、早成正果。
下面的“八勿”是来彰显发菩提心的。通过这些禁忌的表达,是要把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那种善的东西,这种佛种的力量给它彰显出来。能够把负面的力量给它截断,正面的心性力量能够调动起来。那可以说,整个人的生命就不一样了,他的法身慧命的这种潜能给激活了。一切众生都有菩提觉性的正因,但我们无量劫以来,为什么就在那里沉睡,冬眠,启动不了呢?这里就有一些原因在障碍,这里就概述了八点。
“勿畏难而退怯”。首先你不要有畏难情绪,觉得我是业力凡夫,发菩提心,这太难了,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要难行能行,我做不到啊。他有畏难情绪。他畏难情绪一来,就会胆怯,他就会退转。就像《法华经》说的,这批人要到远方去,跟他指示五百由旬的那个地方,他一看,他就不走了:“啊!太远了,我们到达不了。”他一下子一畏难,他就坐在地上不动了。善知识就给他在中间三百由旬的地方,变化一座化城,让他隐隐约约看得到,并不远,铆点劲就能到。这叫由实开权,由实法开出权法,就是要克服众生那种畏难的、退怯的心。所以我们众生就有这个心理,一看到太遥远的目标,他马上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不行,他很怯弱。但是佛经从正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你本具的,所以你把本具的佛性彰显出来,这有什么难哪!如果是你没有的东西要让你获得,那肯定很难。你本具的东西,让你显现有什么难哪?所以就要不断地开显“理即佛”的概念,克服他的畏难情绪。
所以很多人其实在这点就过不了关。有些念佛的人,你问,你念佛想求什么呀?他求的东西五花八门。我们不要先认为所有的人念佛就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人有,但不普遍。有的人也念佛,他说:“我觉得临终生病太苦了,我念佛求临终比较安稳,不要得大病,或者得病的时候赶紧走,不要受苦。”他求一个临终比较安乐,安乐死。有的人今生是女身,很苦恼,她念佛想下辈子变成男身。或者有的人今生很贫贱,他下辈子想变成一个富贵之人。甚至还有人念佛就是指向做鬼的,听说念一句佛号就有一个金元宝,他多念一点,在阴间多存一点财富,好过得生活滋润一点。目标五花八门。
真正说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有这个明晰的概念,而且很自信不退怯,这种人才是真念佛人。那有人说“我怎么能作佛啊,我业障太重了,我作不了佛啊”,甚至说“我也往生不了啊,极乐世界太好了,我不够资格啊!”他给自己画地为牢。阿弥陀佛说,五逆十恶我都接你,然后在他那里“我不够资格”,他给自己定性为不够资格,我去不了。这就是畏难而退怯的这个范围,他很自卑。
第二个毛病,就是发心的障碍。只有省庵大师能够像一个医王,看准这个病症。还有一类人认为很容易,这就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不要把发菩提心看得很容易,而轻躁浮动。发菩提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业障很重,我们念念都是世间的心哪,贪瞋痴慢疑的心。你要把这一念菩提心发起来,这菩提心具有无我的智慧,具有同体的大慈悲心,这个心要发起来,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认为很容易的人,又跟他讲难的一面,这是四悉檀的对治法。
《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从初信到十信,要经过一万劫的修行,到了十信位,你才能够把菩提心发起来。信位发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从你开始信佛法,三皈五戒开始,到真实地把这三心发起来,要经过一万劫的修行。哪有那么容易呀?如果你认为很容易,这个心就很轻浮,觉得很容易嘛。也包括,很多人觉得我一学佛,往生极乐世界太容易了,他认为很容易,我已经往生了。或者成佛,成佛还不简单,一生就能成佛,甚至当下我已经是佛了。他就变成轻浮了。
所以对这一类人,要开始跟他讲六即佛圆融的当下,还有行布。虽然你本具佛性,你还要经过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最后你才能到达究竟即佛。那六即佛就是,对于畏难情绪的人,跟他要着重讲理即佛,对于认为很容易的人,要跟他讲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这样的修证过程,就能克服这两种极端的心理。所以不要又以为发菩提心很容易,发菩提心还需要因缘,亲近善知识,能够持戒,能够修些福德,就是还要具备一些助缘,这个心才能真正正确地发起来。所以,不要以为容易而轻浮。
第三点就是不要“欲速而不久长”。这也是修行人的通病。一看修行很好,他的发心很猛,恨不得一脚就踏到。但是欲速则不达,开始很猛的人,常常退下来他也很快。要知道发了菩提心,从你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到出到菩提,到究竟菩提,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你一生、两生所能达到的。你希望快速,就是躁妄心,躁妄心一碰到挫折,马上会退回来。所以你发菩提心,还得要有长远心。在这个长远的过程当中,你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真正有一颗非常柔顺的心,非常具有意志力,百折不回。
就像世自在王佛开示法藏菩萨一样,你发了这个愿,要去成就,先鼓励他,这个愿可以成就,无愿不得,但是,不是很快的。这就像一个人要舀大海水,你发了愿要把大海水舀干。一瓢、两瓢就能舀干吗?那就是要不断地舀,今生舀不完,下辈子、生生世世接力舀。那这样才能把大海的水舀干,才能得到海底的珍宝。所以修大乘菩萨道,一定要发长远心。那我们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也不是说就在那里睡大觉的,在那里要继续行菩萨道的。
所以避免那种欲速、快速的情况。我们有时候说一些修行人,修得很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但是“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拿佛赚钱”。他学一学,学得不上轨道了,学一学呢就学“油”掉了,部队有“兵油子”,修行人有“佛油子”。长远心没有,他觉得不新鲜了,然后想一想这个世间的心又上来了,那不是利用佛教来赚钱吗?
第四个要禁忌的,就是“勿懈怠而无勇猛”。这也是针砭我们的毛病哪。确实,这种懈怠放逸是我们本性当中具备的,追求感官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的很多科技、很多发明创造,都是迎合了人类懈怠放逸的心理。上个楼不想抬步走,就有电梯;出去不想步行,就有汽车。那这些东西一来,我们就更懈怠放逸了。六度当中有精进波罗蜜,先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还属于积累一些福德,第四就谈精进问题。福德积到一定程度后,要再有出世间的功德,就要谈禅定和智慧了。要修禅定和智慧,如果没有精进,那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发菩提心之后,重要的要素就是精进,不放逸。在六度当中,精进一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能出生一切的诸法道,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在世间要干件事业,要做个学问,如果没有精进,也做不成。而且精进能够调动我们多生多劫的福德的善业种子。由于精进这样的一个善德,使我们往世善业的种子能够启动起来。那发菩提心的人为了救众生,他必须精进。例如常精进菩萨,为什么叫常精进?他就为度一个众生,生生世世随逐这个众生,一念都不放弃。如果没有这种精进心,就很难去实施度众生的这样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有这种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很精进,还有点轻安法喜。一段时间放逸,就是好吃懒做,喜欢睡觉,睡在床上多舒服啊,不想起来,睡累了左边睡右边,再看看外面风景很好,逛荡逛荡,东张西望一下,那就是散乱。这种情况下,他烦恼就会现前,业力烦恼的种子就会起现行。这一起现行,他就必然要犯戒,这一犯戒就更麻烦。所以,一切的恶业都是由于懈怠放逸。这个懈怠放逸就像乌云,能够遮盖那个明净的智慧之日,能够吞灭你现世和往世的功德,能增长种种不善之法。
所以懈怠放逸之人虽然今生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例如人家都出坡了,他在寮房里面睡觉,倒好像占了点小便宜,但是以后就要受苦了。懈怠放逸一来,就没有勇猛之心。没有勇猛之心,就很麻烦,因为修行是面对自己的烦恼的。这个烦恼,有时候叫百万魔军,层层把你包围。如果你没有突围的这种勇猛——就是一个勇士的这种勇猛精神,你是突围不出去的。经典当中常常讲,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一个人要跟一万人去战,靠什么战?这时候在气势上得要有浩然正气,漠视一切,没有什么计较,他们人多,我很胆怯。没有!这时候,就是一把金刚王宝剑,就冲,直到生命终结为止,这个时候是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他已经做了死的准备了。一个人把生死都放下了,不害怕了,没有杂念了,这时候他内心的力量才能出来。一个能够突围的人,是他内心的力量出来了,杀开一条血路出去。要么你怎么出得去啊?所以要精进不放逸,这种勇猛精神一定要出来,才可能从三界轮回里面侥幸地杀出去。
昨天我们精进念佛,精进念佛实际上也是在考验我们的勇猛心,在对治懈怠放逸。昨天还是念得不错,可能发心的人比较多。那平时发现,很明显的就是到晚上十二点,人就很少,到早上五点,人就庞大。那么多人十二点跑到哪儿去了?他们都去先睡它一觉再说,就懈怠放逸了。说明你在烦恼、昏沉、掉举和疼痛面前,打了败仗,投降了。你在这时候,就是咬紧牙关。这个昏沉、掉举、疼痛,我就盯着你看,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反正我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战死沙场才是勇士。一个战士就是准备在战场上死亡的,你没有这种心怎么能当战士,怎么能当将军哪?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特点。那你修行,你就是在念佛堂,在禅堂里面,死就死在那个地方。古人参禅,在禅堂里面死了就往那个禅凳下一塞,也打完禅七再说,都不料理这个事。生死置之度外。为什么叫闭死关呢?高峰禅师就专门在悬崖峭壁打坐,如果昏沉掉下去就粉身碎骨,就把自己置于这样的一个环境——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叫破釜沉舟啊?把船全都沉掉,告诉这些战士,你只有向前,没有退路。现在只有拼死一战了。那这不是以一当十了,那是以一当百了,人都怕死的,这个怕死的人就怕碰到了不怕死的人。其实越怕死,越要死;越不怕死,可能还越不会死。
所以在关键时刻你就是要让勇猛心上来,这也是破除身见我执的一个考验。在关键时刻,没有这个“我”了,把生命作为一个抵押了,我就押上去,今天就准备死了。这种勇猛心上来,这些昏沉掉举马上它就跑掉了,很快就能通过去。死就死在这句佛号上,你只要有这个心,你肯定就能够扛过去,不仅一天可以过去,十天十夜,你都能扛过去。一定要把这个懈怠放逸心给它对治住,这就是“勿懈怠而无勇猛”。
第五,就不要“委靡而不振起”。这也属于人性当中怯弱的一面,没有立大志的人,他精神就委靡、颓废,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无所事事,很无聊,生命的时光对他来说都是个负担,委靡不振。他的生命层次,就会向下沉沦,这种人肯定会失去人身的,他振作不起来。那振作起来的人,他的精神层次是有追求的人,而且是向上追求的人。委靡的人,他就会向下看。
曾经有一个白领跟我讲,她说她很羡慕小鸟,她就想下辈子作小鸟。小鸟很自由,在高空飞翔,我一天到晚上班,受人管制,觉得太没有意思了,作小鸟很好。我说你现在没有作小鸟,你只看到它飞翔的一面,你不知道鸟很恐惧,还有比他更大的鸟随时要捕捉它,它搞点饮食都很困难。这个鸟,它很苦,比你现在苦多了。当她想下辈子要作鸟的时候,怎么能振作起来?像西方的嬉皮士运动、颓废派运动,这些人都是生命失去了目标,失去了航向。生命没有追求的人,那这个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个负担。所以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再下面就是“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就是苟且,就是顺应着原来的那个惯性去过日子,反正就是这么回事。这种因循苟且的心,也是成不了事的。更待将来,就是今天的事情,我等明天做;明天的做不完,等后天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就是拖延,拖拖拉拉,这种人在世间也干不成事业。那不因循就是什么呢?你制定了一个目标,你一定要完成它。比如我们具体到一天一万声佛号,有人很会因循,哎呀!我今天很忙啊,到明天再念吧,明天好像更忙啊,再拖到第二天吧。他就基本上是念不完这个指标的。那不因循的人,他怎么样?我制定了这个指标,我就是不睡觉,我也要把它念完。否则,你不是自欺欺人吗?
原来有一次闭关的时候有一个人说,一天十万声佛号我怎么完成哪,如果我要睡觉,我完成不了怎么办哪?其实,他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因循的观念,希望能不能留点后路。我说这个没有开缘,你一定完成它,要么你就不要参加这个闭关念佛,一定要完成它。他说那怎么办?我说你把裤腰带解下来,完不成就上吊。这一下,他还真听话,真的把裤腰带放在那里,我完不成就上吊,就干脆用点劲吧。那十天百万声佛号还不是完成了吗!
不能给自己因循偷懒一个余地、一个借口,给它堵住,你的道业才能够进步。正因为我们因循、苟且、拖延,为什么叫进一退九啊?进一步退九步,这都是我们的习气所导致的。而且我们一般的习气都是有头无尾,开始会非常勇猛,中间就慢慢地懈怠,后面就没有动静了。世间人做一个事情,开始高调唱得很响,结果一个一个,慢慢地就无声无息了。修行人就不应该这样。而且这是我们人性当中的弱点,首先就得要警觉这一点,不能因循苟且地过日子,要重新焕发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要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修学的组织化。组织化制定的目标,一定要把它完成。一定要有这种精神!
那第七,就是“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就对那些根机比较陋劣的人,他觉得自己很愚痴,很笨,所以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干不成。所以对修行佛法,成佛这桩事情,也是觉得自己没有指望。这种由于愚钝,不想去进取的想法,也得要把它堵住。因为我等众生来到这个世间,基本上属于愚钝之人。跟古大德相比,你看鸠摩罗什大师“日诵千偈”,看到这四个字,我们马上生起大惭愧之心。日诵千偈是什么概念哪?一偈就是四句,四句你就算五字或六字一句,那你看,千偈,那是几万字啊。诵是背诵,不是读几万字,是能够背几万字的佛典。那你想想,我们想背四十八大愿都很困难。有的人出家多年,背个《楞严咒》都背不下来,记忆力极差,那理解力就更不要谈,佛经句句都能念得下来,但你跟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他是懵的。有人《阿弥陀经》倒背如流,但《阿弥陀经》说什么,你问说什么?“不懂得”。我们就是属于这么愚钝之人,智慧不能开显。
愚钝就是我们的妄念太多,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烦恼,把我们的智慧给禁锢住了。现在我们一定要透过发菩提心,透过执持名号,持戒念佛这样的一个修行,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修行上路慢慢地智慧会开发一点,你的理解力、领悟力会提升。虽然我们是愚钝之人,但是我们本具智慧,正因为有这个愚钝,更要发大惭愧之心,要好好修行。而不能由于愚钝——哎呀,我不行,我就不期待去修行了,反正我不行。但是自古以来,你知道多少高僧大德开始是很愚钝的,那通过他常常地拜佛、诵经,做钝功夫,以后就开发智慧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古往今来都有。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是有些人说自己根机很浅薄,修行大乘佛法成佛没有我的分。或者念佛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倒好啊,但我不行哪,我资格不够啊。有的人说我又没有吃全斋,我又没有这样,我又没有那样,反正我无分。他倒是有谦德,觉得自己不行。但问题是你觉得自己不行,你得要智慧观照:阿弥陀佛行嘛,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要救我这个不行的人。你只要一心交托到阿弥陀佛那去,阿弥陀佛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这个“信自”信不及的人,一定要透过“信他”来使自己提升。如果自信又不足,信他又提不起来,我不行,我无分,我就坐在地上了,我站不起来。你站不起来,就没办法,你总不能让人扛着走吧?你一定要自己愿意起来走,帮助你才有作用。你自己愿意从地上起来,别人拉一把就可以,那你不愿意起来,拉你的时候你还往地下赖,本来还坐着,可能就躺在地上。你这个样子,当然无分。这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这些都要避免,实际上修行人就有这些障碍,非愚即狂,都这样。
下面就用两个比喻来说了。就比如种树,虽然我们末法众生根机很浅,但我们也要把这棵菩提树种下去。因为我们发的菩提心,就是这棵树的种子。种子刚种下去长出来是小苗,根很浅。但是时间久了,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尤其是经过自己不断地发心,经过自己的大悲水的浇灌和自己忏悔业障、诵经念佛的培土,它的根就会扎得更深嘛。一棵树的根是往下面走的,然后向四面分布它的根须。它就会跟地下水接上湿气,它能够把地下水的湿气养分给它调动起来,同时也能把空中下的雨,通过它的根须留住而不流失。那它有水分的滋养,这个树根就扎得越来越深。随着它的根扎得深,它的枝干就会粗壮,它的枝条叶花果才会繁茂,根深才叶茂嘛。这也是一个过程,菩提树长成参天大树,为什么要经过若干阿僧祇劫的修行呢?不是你一开始就有参天大树的,所以这也就要发长远心,这个树根就日益地深下去了。
就像磨刀。我们是很愚钝,像很钝的刀,不能干成任何事情,说明我们没有智慧,干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但是我们要磨,既然它是刀,它肯定是有铁,它内具着犀利的特点,只是它比较钝,那我就磨。你在哪里磨?要在磨刀石上磨,不能在棉花上磨。那磨刀石就代表那种考验你的环境,而且磨刀石越粗砺,你的刀可能还磨得更好。你不要让这个磨刀石很软滑,不要追求这样的。这就意味着你的修行环境越恶劣,别人诽谤你,师父呵斥你、打骂你,都是你磨刀的最好的机会。修行人听恶骂如饮甘露啊。这就是在磨炼你的心性。一个人不瞋恨,他一定是有无我的精神;一个人能有慈悲心,一定心比较平等。
这就是透过一种不好的环境,把自己的这种佛性调动起来。这个五浊恶世是不好的环境,实际上它是能帮助我们修行的增上缘。为什么在这个世间修行一日一夜胜过极乐世界修行百年呢?这个地方也有它的一条好处。比如修布施,到极乐世界就不好修,到处都有黄金,没有一个穷人,你布施不出去。但在这里,如果你有黄金白银的话,那你布施的机会多。比如修忍辱,极乐世界你修忍辱还很难修,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见了面欢欢喜喜,称扬赞叹,没有哪个诽谤你。
那在这个世间就不一样,常常会被人无故诽谤,有种种磨砺我们的环境,使我们这把钝刀慢慢地变锋利。这个“利”,就是我们有福德智慧,尤其要有般若智慧。为什么般若叫金刚,能断金刚?在这个世间上最锋利的是金刚,能破一切,不为其他所破。般若就好比这个金刚,各种烦恼的境界现前,世间八风现前,能够如如不动,就是靠般若智慧。
所以不可因为我们根机浅而不去种这棵树,那就“任其自枯”了。就是我们本具的菩提的种子就会干枯,就很可惜了,这就是自暴自弃了。不能因为这把刀很钝,就不去磨,不去磨,它的般若的智慧也就不会有了,那就“无用”了。智慧分世间智慧和出世间的般若。世间事业成就也得要有点智慧,那出世间的般若就显得更重要。为什么般若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说一个修行人,常常就是像年老的人一样的动弹不了,这时候要使这个年老力衰的人能够起床,能够其疾如风,一个方法就是生起般若。这个般若就像小伙子把这个老人扶起来,让他走路。你想想这个道理。比如说我们念佛的时候,精进念佛的时候,就拿这个例子来说,很辛苦,很昏沉,很疼痛啊。你被这个身体所控制,那身体本身就是自性本空的,你能把身见我执放下,这是般若智慧的范围,马上你的心性当中的另外一种力量就现前,那你突破它就很容易。这个年老的人得般若智慧的这种扶持,他就能够健步如飞,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