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一反躬自省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43
威望: 1558 点
金钱: 3245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532(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03-01 21:41

0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一反躬自省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一反躬自省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现在先看第一段,反躬自省。前面已经在正宗分详细地阐述了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那承接来说就是“如是”,就上面所说的,十种发心的因缘,都完备地、周全地认知了。八法周知,就是发心有八种相状,也完全地了解了。这个十缘八法就形成我们发菩提心的重要的参照系,知道八法就知道取什么舍什么,这就“趣向有门”。知道了十种发心的因缘,就“开发有地”,开启、发起我们菩提心就有基础了。下面就是谈这个法会难得的因缘。“相与”,就是与会的涅槃法会这些两序大众,下面是以连比句的方式,一直谈了十四个殊胜的因缘。



第一就是“得此人身”。在无量劫的轮回当中,我们能得人身是非常希有的因缘,参与法会的大众,我们都得到了人身了。



第二是“居于华夏”。既得人身,又生在了中国。这个华夏的地理名称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原来又称为诸夏。华夏是我们汉民族祖先的一个古称,就是中国。常常是华和夏是分开来说的,就好像道德这个词,道和德是分开表述一样。这个夏,它也是表达中国的早先的夏商周三代,夏朝。夏就是大的意思,说明中国有礼仪之大文化,礼乐文化就称为夏。这个华就是华美、华丽的意思。中国重衣冠之礼,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那华夏把它合起来称,就称为中国。






那这个中国倒不是指南阎浮提的正中了,而是指中原地区。大家到河南一带看,它叫中原文化。登封地区就有一座周公立的测天文的观星台,就那个地方是当时中国的正中。所以讲中原文化,中国还是以那一带为代表的。所以中国文化最终是中原文化,以后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南移,北方的民族向南方来。到了宋代之后,中国的文化就已经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了,就到南方来了。所以中原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它也是在不断交融的。中原文化它是以黄河流域作为特点的,到了南方就是以长江作为特点的。所以第一次的大移民,在魏晋南北朝,由于北方的战乱,像慧远大师也是第一批从北方南移的人群当中的一员。那就形成了黄河文化即中原文化跟长江文化的第一次交汇。



所以中国这个概念,华夏,它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它不仅是汉民族,也包括其他的少数民族在一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统一就体现三句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是统一的标志。车同轨,就是有共同的经济生活;书同文,有共同的文字;行同伦,有共同的伦理道德的规范、文化。那这样的统一,才会形成一个华夏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基础。所以现在有些人谈国学,有时候就用华学来说。孙中山辛亥革命,建立的也是中华民国,他都是有这么一个地理概念。





所以“居于华夏”,就是居在我们震旦国,有着这么深厚的礼乐文化土壤的一个国家,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有很多的圣人在这里应化,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根底是非常深厚的。所以能生在这么一个国土,应该是要感到自豪。也就是形成了大乘佛法能够完整地在公元七八世纪移植到中国的一个文化土壤。



“六根无恙”。就作为人,六根具足、明利,不是残缺之人,这也是不容易的。还是有很多六根不具的人,聋盲喑哑,这都属于八难之一。“四大轻安”,地水火风构成的业报身还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疾病,还参与不了这个法会。这是首先从居住的区域、人的身体方面来谈。







紧接着是谈“具有信心”。那从精神层面,不仅得人身,不仅生到中国,你还对大乘佛法有信心,这也是不容易的。绝大多数人对大乘佛法还是很难产生信心的。这个信心是人的生命当中的无价之宝。《涅槃经》说,一个人能够经过熙连河(恒河的一条支流)沙数量的诸佛所,曾经有过供养并发菩提心,才能在末世、恶世听到大乘佛法不生诽谤之心。听大乘佛法不生诽谤之心,有一定的信心,那都是宿世的善根。那能参与这个法会,说明大家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具有信心开始修行,还没有遭遇魔障走火入魔,这也不容易呀。很多修行人可能就有这个魔障、那个魔障。这是从大众层面来说了。



进一步则“况今”,紧接着是针对出家人来说。前面谈的六种,已经是在得人身当中参与这个法会,是很庆幸的事情。那下面又谈了八种,那是庆幸当中之大幸了。在人群当中,“我等又得出家”。生为人身,还能够有出家的福报、因缘,那又是更难得了。“又受具戒”。进一步的,来发心受具足戒,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来约束自己。一般现在讲三坛大戒,还能够受菩萨戒——三聚净戒,那你整个生命的层次、质量就更非比寻常了。“又遇道场”,又遇到了殊胜的道场。就是指阿育王寺这么一个从西晋以来的古刹,在佛的灵骨舍利前面举行这么一个殊胜的法会。这就遇到了好的道场。“又闻佛法”,又因为这个法会,省庵大师都有安排,除了百味佳肴供养之外,有忏摩,也有讲经,讲《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那就闻到了涅槃之法,尤其闻到了念佛往生净土之法,所以又闻到殊胜的大乘佛法。“又瞻舍利”,又瞻仰了佛的真身舍利。这个舍利可是稀有难得了。这是西晋的刘萨诃示现一个猎人,实际上是菩萨再来,去寻找佛的舍利,在鄮山这个地方,因为地下发出的声音哪,那就是他感应上了,他就至诚恳请在这拜,拜了三天三夜,那座舍利塔就从地下涌出来。一千多年来为多少众生种了殊胜的法缘。又瞻到了这个舍利。省庵大师报佛恩的心很重啊,在十年的涅槃法会上,他燃指香供佛有过五次。“又修忏法”,在这个法会上修涅槃忏。“又值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那善知识分两类:一类是教授善知识,教我们佛法的;还有同行善知识,同参道友。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否则就会走错路,也没有一个劝谏的人。“又具胜缘”。这个胜缘就是在这个法会上的供养、讲经、忏摩,这些就形成一个让大家能够把菩提心发起来的殊胜的外缘。






那这样,就构成了出家众这八点的一个殊胜的因缘,庆幸当中之大幸。就是现在一般发言都会讲句话:千载一时,一时千载。这句话用在这里还比较恰当。



遇到这么多殊胜的因缘条件都聚在一起了,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在这样的因缘很难遇到一起却遇到一起的今日,如果不发起大菩提心的话,“更待何日”?这样胜妙的因缘都发不起菩提心,在其他的时间怎么能把菩提心发起来呢?那就更难了。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流通分一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