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391
威望: 1546 点
金钱: 3119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67(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06:27

0 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

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第二是具足众戒,进一步要求戒。众戒包括在家居士的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乃至于菩萨戒、十无尽戒等等,就是有众多戒律的类别。那么这个戒的意思叫尸罗,可能学戒律有三个概念,我们要稍微清楚一下。



第一是毗尼,毗尼翻译成我们中文是律的意思。这个律包含止持,也包含作持。止持就是你不能去犯,犯了你就是叫犯戒,你不去作就是你持了这条戒。作持就是作为僧团的一些羯磨法,还有修善法,这个善法你必须修,你不修也算犯戒。



那么再就是尸罗。尸罗就是戒的意思,戒它主要侧重在止持,你不能去犯。再就是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保任解脱。你在因地受持了尸罗,在果上你能得到解脱。所以这个解脱告诉我们,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它约束的是我们的烦恼,解脱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







所以大家对戒的精神要把握住,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你要显发这个涅槃的佛性,一定要从持戒下手。在佛的果地上有五分法身之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以戒作为它的第一个条件的。所以佛陀制戒称为“为道制戒”。



我们讲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属于世间的善法,它不是为了道的。那么佛陀制的声闻戒,它是为解脱之道来施设的,“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来持戒的。这个戒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是我们凡夫众生为什么显发不了佛性?为什么还在这里迷惑颠倒?为什么一点智慧都透显不出来?



这是来自于我们的障碍,就是内心很散乱,很暗冥。然后这个暗冥的内心就会使我们的身口七支造作恶业,它就是有贪瞋痴的烦恼在驱动,所以使我们的佛性越来越显发不出来,越来越被我们身口意的三种恶业所遮蔽。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对治?那就是,对治散动的心要修禅定,对治暗冥的心要开智慧,对治身口的恶业要用戒法来作。



所以这个戒律是针对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直接施设的。三毒烦恼就像贼,叫烦恼贼。你持戒,戒法就是捉贼。你的禅定就是把这个烦恼贼绑住,然后开发智慧就是烦恼贼把它杀掉、断头。所以一切佛法一定要从戒、定、慧,这叫三无漏学,下手。所以一个人要获得禅定、要开发智慧,他的先决条件仍然是持戒。







所以《华严经》也说,戒律是一切无上菩提的根本。一个佛弟子修行,如果离开了戒法,他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解脱这些功德是不可得的。那么这个戒律也就是佛门当中的伦理道德,它关系到佛教在这个世间的寿命。四众弟子持戒,佛教在这个世间就会住持得长一些;四众弟子不持戒,佛教就提前在这个世间消失。所以这叫毗尼是佛教的寿命、毗尼是佛教的幢相、毗尼关系到佛教的形象,所以一切四众弟子必须持戒,尤其是出家人。



如果一个比丘、比丘尼受了戒不去持戒,这就是贼住啊,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你接受四众弟子的布施,布施是你持戒,你有这份福田的功德,人家众生给我们布施那是种在福田当中。如果你不持戒,你就不可能给众生作为福田,那你接受众生的布施反而是堕落的因缘。所以这个戒律是包含着严峻的因果的法则的。你受戒了,但是你去破戒,其恶果是不堪设想的。



但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去受戒、还能够去持戒,持戒的意思常常要发誓的: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你每天要发出这样庄严的誓言,你这个誓言当那个五欲的尘境现前的时候,你这种戒的力量才能上来。如果你这个戒的力量上不来,面对尤其是这个五浊恶世的时代,五欲的诱惑非常大,我们内心的烦恼又很重,真的是像干柴碰到烈火一样的,马上熊熊燃烧。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披上一个戒律的宏誓的盔甲,在这个五欲的环境当中不受干扰。






一个人能够持戒,他的那种品格就站立起来了。在社会上,一个低贱的人能够持戒,他也是高贵的;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他不持戒,他的品格也是低下的。所以在这个戒律方面,它是体现了人的福报、人的尊严的一个重要的这种参照。所以佛陀能够在这个世间给我们制定戒法,我们真的要感恩。



唯有佛才能把这个戒律制定得这么完备,而且它的开、遮、持、犯,曲尽人情。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非常细腻的一套人性和追求佛性的、完成佛性的一套修行的一个学问系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要具足众戒。尤其是在家居士,至少要奉行五条戒:杀盗淫妄酒。由这个五戒,以持五戒的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当中,中辈的三品往生,都是由持戒的功德往生的。你尽形寿把戒律持好了、持清净了,你把持戒的功德回向,能得到中品上生。那么你就是无论受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比丘尼戒,你有一日一夜持这个清净戒的功德,加以回向,能得到中辈中品的往生资格。






再加上我们念佛不是要得到法益吗?能够跟弥陀名号感应道交吗?要知道阿弥陀佛为了完成四十八大愿、为了建构西方极乐世界,是动经无量劫积功累德修行的。心净则佛土净,他也要走这条建立净土的基本的原则。心净,在因地的心净怎么心净?首先要持戒。所以法藏菩萨在无量劫的这样的一个修行过程当中,他示现过种种的身份,其中他就示现国王的身份。他每一期的国王,他都舍家弃欲,行作沙门。



为什么?他只有行作沙门,才能修清净梵行、远离五欲的欲望,也向世人昭示在这个生命的过程当中,有比国王的权势、五欲的享乐更崇高的、更真实的人生目标,就是修道。修道是无为的功德,一切世间的那种权势都是幻灭的、都是苦空无常的,所以他要昭示一种真实的、无为的、无漏的、永恒的价值,就是“舍家弃欲,行作沙门”。他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必然要持戒,持戒他由开始对身口七支的戒律的那种严谨的规范,先治身再治心,就是对念头加以控制。



所以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他不起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就是他的念头当中对这个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头、恼害他人的念头都不会有。心清净肯定身口七支他不会做违法的事情。我们身口七支造恶业,是由于我们首先心有污染,心有贪瞋痴。所以戒律首先从身口七支的规范,到内心的清净,就好了。







那么由这个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可以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而且可以三轮体空地修,每一次、每一个修行的科目都能到达波罗蜜、到家、到彼岸,而且都能够把戒契入到诸法的空性去加以施设。所以事相上的戒法可以指向诸法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儒家讲“下学而上达”,下学就是事相上的这种戒法修持,可以到达诸法空性的无为的功德的这个层面。



理和事一定要明白、一定要修行,如果说空腹高心,觉得持戒是执相,我要谈智慧,认为事相上太拘谨,这完全是邪见。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个持戒是事相上的因果的法则,一个善于谈心性的人,一定会不背弃、不放弃因果、戒律;而一个善于去受持因果、戒律的人,终究能够悟明心性。理和事是相得益彰的关系。



所以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戒法提倡出来。为什么会不讲道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才能够轻蔑道德,才敢肆无忌惮。所以作为佛弟子要作这个时代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华,一定要持戒。



——节自《净业三福的时代意义》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