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善知识,到底什么叫做般若呢?所谓般若,翻译成汉语就是智慧。
接下来,正式对般若进行阐述。六祖不是从概念上解释智慧,而是直接告诉我们智慧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体认,如何成就。
✤ ✤ ✤ ✤ ✤ ✤ ✤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在任何处所,任何时间,我们都要念念保持清明、无造作的觉知,避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妄念。保持觉知,就能时时安住于内在智慧,这就是般若行。
觉知有两个层面,一是有造作的觉知,一是无造作的觉知。内观是从有造作的觉知起修,而禅宗是让我们直接体认无造作的觉知。
✤ ✤ ✤ ✤ ✤ ✤ ✤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这一念陷入不知觉中,般若之光就会熄灭,处于无明愚痴的凡夫状态。当这一念保持觉知,尤其是进入无造作的觉知,般若之光就能当下现前,当下产生作用。✤ ✤ ✤ ✤ ✤ ✤ ✤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世人因为愚痴和迷妄,无法体认般若。虽然口中说着般若,内心却不能相应,依然处于无明之中。尽管常常自称在修般若,也总在谈空说有,谈玄说妙,其实根本没见到真正的空,不知道空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在迷惑状态说一些“觉悟”的话。这样的说,除了能满足一下内心对空的向往,是没有任何真实力用的。或许有人觉得,说总比不说好。但要知道,如果说得太多而没有受用,往往会使人失去感觉,甚至以此为足,觉得自己已经懂得空是怎么回事,反而比一般人更难与修行相契。✤ ✤ ✤ ✤ ✤ ✤ ✤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般若是无形无相的,只要保持这份觉知的心,尤其是无造作的觉知,当下即可体认。如果具备这样的见地,就是般若智慧。
以上,六祖通过对般若的阐述,为我们开显了觉性的特征。同时特别强调,般若需要用心体证,而不是谈玄说妙的素材,不是用来挂在嘴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