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2437
威望: 1931 点
金钱: 1981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6264(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06-17
楼主  发表于: 2023-09-24 15:53

0 菩提心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颂,乃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中所介绍的“发心”之法相,意思是说,以悲心来利益众生(他利),以智慧来求证佛果(自利);简单地说,就是两种希求: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心”,唯属于世俗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承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一般只要如理如法生起世俗愿菩提心,就意味着得受了菩萨戒。对“发心”之本体,有许为心王,有许为心所的,众说纷纭,以下作分析后,合理安立自宗观点。一、他宗观点(一)、世亲论师许发心为思心所世亲论师在《经观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他认为缘求自他二利的发心(菩萨戒),其本体是思,可引发善意业、成办菩提果。关于愿菩提心之利益,龙树菩萨于《菩提心释》中说:“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有色像,虚空亦无法容纳,佛陀也无法衡量。”而关于行菩提心之利益,《入行论》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可见,无论哪种世俗发心,皆可成办无量有漏善果,正如此喻所显:“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二)、无著菩萨许发心为欲心所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依此了知,他承认发心的本体是殊胜的愿、欲乐(心所),即愿求自利佛果、愿求他利化生。可见,此两种愿,实际为两种希求(欲)。这个跟《现观》颂词表面之意义极其吻合。二、立自宗(一)、所立宗属心王:大乘殊胜意识。心王包括六识或八识,但发心只属于心王中之意识。(二)、能立因(教量为主)1、心王中唯属意识、非余识之因。五根识属无分别,而发心属世俗分别,故为意识;亦非缘我之末那耶识,亦非无分别之阿赖耶藏识。 2、属心王、非心所之因(随同一些智者观点)(1)依据华智仁波切之观点分析“以希求或者向往他利为因而引发,并以相应希求菩提果位作为助伴的大乘殊胜意识”。明显能看出,发心作为果法,是由两个因所产生:希求利他,作为前因(非同时、等流因);希求佛果,作为助伴(同时、相应因)。这两种因,都属于欲心所。颂词表面意义,似乎在说二种希求、二种欲乐(如同无著菩萨观点),但其实只是直接说因(二种欲心所)、间接说果(发心意识心王)。这属以因法来表示果法,如同莲花生大士,就是以其生因来表示大士本人一样。(2) 依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分析在所破中,欲心所似乎是最合理的了,但经过观察,也有过失。全知许第一种希求上求佛果,可为前因(非同时),也可为助伴(同时)。我们分析可知,发心不属于欲心所。若发心属于欲心所,而其因也属欲心所,则有因果成一体之过失,就如同柴和火等同一般。下面做进一步分析。若两种希求(心所)作为因,都以助伴地方式和果法(发心心王)同时生起,则因果成一体之太过明显能成立;若许第一种(他利)希求之因与果法非同时产生:前刹那欲心所(因),产生后刹那欲心所(果),则这种情况压根儿不会存在,因为此处分析的是果法初生之因、非同类因,譬如苗芽初生之因乃种子、而非苗芽;前面辩论有个前提:作为果法之发心,其因一定是欲心所、而非是慈悲等其他心所。这个一定成立吗?成立。二十二种发心的事相,“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等,是以助伴、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五道十地之菩提心本体的。比如:“地”表述下资粮道之菩提心,是以欲乐为助伴、如大地之喻,因为乃一切白法产生之根本。这二十二种发心,虽然安立有二十二种助伴,但根本上均以两种希求作助伴(上求下化)。可见,作为因之助伴,只能是欲心所。三、遣疑(一)、发心为何只安立为世俗菩提心“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发心以两种希求为助伴或因、自身属意识心王,说明发心乃世俗名言谛所摄。所以,菩萨入定位、佛地无有世俗菩提心、唯是胜义菩提心。若疑佛之三大所为:大心、大断、大证,其中“大心”也为世俗法吗?此“大心”乃从智慧角度特殊安立,非名言。(二)、“发心”为何不安立为道智之法,而只安立为遍智之法遍智十法,以其本体、对境、因等而安立。遍智之因,乃最初发起无上菩提心。而菩提心之殊胜利益,唯具尽所有智之佛所能洞悉,如“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故将发心安立于佛之遍智十法中,而非菩萨之道智。(三)、二种希求与大悲皆可作为菩提心之因吗发心的法相,表明其以二种希求为因;而这二种希求,利他希求以悲心引发,自利希求根本上也归利他希求所摄(为利众生而誓愿成佛)。可见,由悲心产生二利希求,由希求生起世俗菩提心。所以,大悲是菩提心产生的根本因,并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