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烦恼的过患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2501
威望: 1993 点
金钱: 204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6561(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06-29
楼主  发表于: 2024-05-29 21:07

0 烦恼的过患

烦恼有何过患?这一科详尽开演,由思维就能将烦恼执为怨敌,想做对治。如果不知过患,可能还视为亲友,或无所谓放任不管,没有对治的志愿。因此了知烦恼过患是至极重要的修法,不可轻视,认为已经想对治烦恼,只要给我开示对治法就行了,讲多过患有什么用呢?我们的“想对治烦恼”很肤浅,需要修过患思维观察而认清后,从内心深处誓愿对治一切烦恼,这是须要修的重要课题。
首先显明烦恼过患无量无边,列举大端作显明。这是依《庄严经论》开演,实际也是依《瑜伽师地论》而说,因为《瑜伽》是依《庄严经论》详尽开演。
【第四过患者。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这一段宗大师是依《瑜伽师地论》开演,下面弥勒菩萨《庄严经论》是略说,《瑜伽》依此论广说,我们对照唐译就能发现这点。
《瑜伽·八卷》开头说:“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烦恼的过患要了知它无量无边,以下略说几种令人思维认识。下面的开演宗大师选来做解释,我们分成十七种。这是一种分法,如果再细分也可以更多。
1
令心杂染
“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是指烦恼才一生起,先能令心变得杂染。什么是“杂染”?“杂”是和杂,“染”是染法,即烦恼,是不善性(恶性及有覆无记性),“杂染”合一起是和杂了染法。先依直接义说,当烦恼生起时,心不管是什么状态,都变得杂染,跟染法烦恼和杂在一起,变成杂染性或有漏性。
杂染是指有漏性,即一切有漏法,包含惑、业、生三杂染。单从杂染讲,它包含善、不善、无记三性,而染法唯是不善性和有覆无记性。但当烦恼生起时,会将善、无覆无记与染法相混,这就叫杂染。因此杂染跟染污不同,染污(染法)指烦恼,唯是不善性和有覆无记,杂染范围更广,有漏三性都包含其中。《唯识述记》说:“诸有漏法,皆名杂染,非唯染法。”一切有漏法都是杂染,不只是染法,还包括善性和无覆无记性。
此处说烦恼一生起,“令心杂染”,心就变成了杂染性,即有漏性,与烦恼相杂,以此显明烦恼具有染污性,能让心变得杂染不净。此杂染是与清净相对,清净指无漏法,杂染是有漏法。
第一显明了烦恼的染污性,它一生起就让心变得杂染了。唐译的第一过患是“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烦恼一生起,首先恼乱自心。因为烦恼以不寂静为共相,所以一生起心就变得恼乱不寂静。这显明烦恼的扰乱性,与此处略有不同。当然这二种功用必定都具足,烦恼既有染污性又有扰乱性,所以一生起就让心扰乱、杂染。


2
倒取所缘
“倒取所缘”,颠倒执取所缘。唐译是“次于所缘,发起颠倒”,前面有“先”,这里有“次”,烦恼先让心扰乱,然后发起颠倒。广论中只有“先”,实际“次”也是颠倒执取所缘境。
何谓“倒取所缘”?对无常、苦、不净、无我执为常、乐、我、净,产生四颠倒执。但凡生起烦恼一定会倒执所缘,将境执为常乐我净。比如缘异性生起贪欲时,是将这个境执为清净美妙。本来她是不净的,没有清净可言,身不过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心也是贪嗔痴充满,唯是染污不净,但是烦恼一生就将她执为清净,即倒执所缘;同时还有将无常执为常等。再如生起嗔心,缘某人想他曾对自己作害,嗔恼不已,这也是将对境执为常住,有补特伽罗的自性,他对我做了损害。像这样烦恼生起时一定有倒执所缘。
前面讲烦恼六因时,其中一个因缘是作意,“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此处烦恼的第二个过患“倒执所缘”,也是相同内涵,所以由四颠倒执既可引生烦恼,由烦恼又可引生或增上四颠倒执,二者有相互引生的关系。
3
坚固随眠


“坚固随眠”是令烦恼种子坚固,唐译中是“令诸随眠皆得坚固”。“随眠”即烦恼种子,起烦恼会令自相续的烦恼种增上,相续发起、转为上品,这样就变得坚固,很难破坏。
这里“坚固”是令其坚固的意思,生烦恼会令烦恼种变得增盛、难以破坏,加固烦恼种(即六因中的随眠),以此将来生起的烦恼力量就更强,因此要减少生烦恼。比如串习贪欲、嗔恚等,串习一次,内在的烦恼随眠就变得更坚固,越串习烦恼随眠的力量越强,种子也就越坚固,将来现行生起的烦恼也就越强。


4
同类烦恼令不间断


“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令同类烦恼不间断地发起。起烦恼会辗转引发同类烦恼,比如起了贪欲,往后贪欲就极容易发起。
这是心的造作等流势力所致,先前起何种心,往后这种心就会相续地发起,自然有一种势力延续下去,这就叫等流。唐译说:“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让等流之行相续而转,前面起了什么烦恼,后面就会等流出同类的烦恼,延续下去。这实际是烦恼六因中的串习,由串习令烦恼增长的原理跟此处相通,串习了烦恼,同类烦恼就会自然地延续增盛、容易发起,也是心的等流势力所致。就像机轮一旦转动起来,松手后还会以惯性朝同样的方向继续运转;同样,心按何种方式发动了,也会等流延续下去,善心、烦恼都是如此。
比如每个人习性不同,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先前的串习,前生和今世前一阶段在某种烦恼上串习的次数多,后来这种烦恼就容易现行,即表现出这种习气,或贪心重、或嗔心重、或傲慢嫉妒重等等。
以上四种过患都是就对自心的影响而说,以下过患是就现生来世的利益而说。
5
于自于他于俱损害

“于自于他于俱损害”,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他双方都会造成损害。此处是就损害的对境说了三种。
第一、“于自损害”。烦恼生起首先会损害自己,现前身心忧恼不堪,由烦恼推动造作恶行,现生被人系缚、杀害,或者被法律惩罚关入牢狱等,死后以业力牵引堕入恶趣。所以起烦恼不是件好事,要会算账!到底它是利益还是损害自己?人在起烦恼时会丧失理智,只管贪嗔,只要抓取这个境,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其他顾不上,这样就会放纵烦恼。现今要看清烦恼过患而理智地面对它。烦恼没有丝毫便宜,当时往往觉得这样做我就得好处,比如受到不好待遇嗔心生起,就想以牙还牙,好像这样就对自己好了,我就威风了,内在有错误逻辑,实际烦恼只会损害自己,以牙还牙现生来世的安乐都被破坏,纯一是苦痛,有什么好呢?
第二、“于他损害”。烦恼还会损害他人,以烦恼推动就会做损害他人的行为。比如生起贪欲,以其推动会做邪淫等,破坏别人的家庭和贞洁;或以嗔心推动杀害对方,对他人的身体、受用、眷属等做损恼,这都是害人。
第三、“于俱损害”,对于自他双方都造成损害。起烦恼会毁坏自他,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法。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比如以嗔心推动亲人间相互伤害,丈夫杀死妻子等。首先伤害自己,他控制不住,整天处在嗔心的煎熬中,度日如年、非常苦痛,最后不得已杀死了对方,现生的一切都毁了,也触犯了法律,没有意外决定是死刑。今生把至亲杀死,毁坏了家庭,给多少人带来伤痛,自己也付出惨痛代价,要被枪毙,后世决定堕入恶趣。这样的现象实在太多。观察自己也不断起贪嗔慢嫉等烦恼,这些只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不会带来丝毫利益。
第五过患实际也可开为三个,此处是合为一个。
6
于现于后于俱生罪


“于现于后于俱生罪”,以烦恼会于现生、来世生起罪业。
第一、“于现生罪”,以烦恼推动现生就造了深重的恶罪,杀盗淫妄等。这很显然,所有罪业都是以烦恼推动而做,没有烦恼就没有罪业,罪业都来自于烦恼。看看自他就能明白,杀盗淫妄等每一种都是以三毒推动而做。
第二、“于后生罪”,在后世中也生起罪业。后世之所以有罪业,也是当时起了烦恼,以其推动而造罪;或者说现今起的烦恼在后世容易现行,现在串习某种烦恼炽盛,后世这种烦恼也同样炽盛,以它推动而作恶业。
第三、“于俱生罪”,现生来世都生罪业,即一切生都是以烦恼推动而生罪业。这是显明罪业来自于烦恼,有烦恼就会以它推动作集恶业;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恶业可言。
7
领受苦忧


“领受苦忧”,领受身心的忧苦,唐译是“令受彼生身心忧苦”,有烦恼就令众生领受即生中的身心忧苦。有些烦恼当下就有猛利忧恼,比如嗔恚、嫉妒等,有些当时没有明显忧恼,但以其推动作集恶业,现生感衰恼陷入身心忧苦中,没有喜乐可言。
这是说现生中的忧苦,“忧”是心忧,“苦”是身苦。烦恼深重心必然忧苦不堪,贪求的东西求不得,嗔恚、骄慢、嫉妒逼恼自心,再以烦恼与人斗争、杀生、邪淫等,就会在现生被报复、惩罚,感受种种猛利的身心忧苦。
比如以贪欲推动与人邪淫,被揭发关入牢狱、名誉扫地,还要等待法律审判有种种惩罚,事业一败涂地,苦恼不已,后世也要感受苦报。或者以嗔心杀了人,现生作集深重恶业,做前就处于极大忿恼中,身心苦恼;做后处在极大恐惧中,也是身心苦恼;后来被法律惩罚坐牢、处死,苦忧难以言喻。
看到这些我们一般会认为是这人不好,实际众生都是被烦恼推动不自在地作集恶业,所以这唯是烦恼的过患,不应嗔恚有情,对因作恶而受今生来世苦的有情应当悲悯。要看清都是烦恼害了自他,让我们陷入到痛苦中!
8
感生等苦
“感生等苦”,感受生老等三有众苦。以烦恼推动会受生轮回,轮回中自然就有生老病死等苦痛,“等”字中包含老病等一切轮回苦。
这一切苦同样来自于烦恼,如果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也不会润业受生而感得生老病死等轮回众苦。一切轮回苦都是烦恼的过患,苦谛所说一切苦痛全部根源于烦恼。从这也得到一个启发,现前能认知和不能认知的一切轮回过患,一切生死中的苦患,全部归咎于烦恼。
9
远离涅槃


“远离涅槃”,远离寂灭涅槃。“涅槃”是寂灭了生死因果,以烦恼会造集生死因有漏业,以业牵引感得生死苦,这样就入于轮回的因果中。所以烦恼必然唯令远离涅槃,不可能靠近或趣入证得。
唐译说:“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自相续远离涅槃寂灭之乐。起烦恼就在远离涅槃,这点必须看清,缘起上就是这样的走向:对治烦恼趣近涅槃,生起烦恼远离涅槃。因为涅槃是寂灭一切生死因惑业和果众苦,起烦恼加重生死因,是在远离涅槃;对治烦恼制伏生死因,这样就往寂灭涅槃的方向靠近。
10
退失善法


“退失善法”,以烦恼会令信心、智慧、持戒等功德退失。烦恼与善法相违,善发起时需要生起善心所、制伏烦恼心所,烦恼起多了,善法就会衰退。比如起了猛利贪嗔等烦恼,会发现先前好不容易积聚的一点信心、精进、正念等都全部打失,完全处于染污心态中。
这是很明显的,现前学法一段时间精进,会感觉信心、智慧、慈悲等功德都生起一点;某时起了一个猛利的贪欲、嗔恚,身心完全被染污,少许善心早就烟消云散。烦恼能摧坏善法的庄稼,因此要勤加对治。
唐译说:“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退失种种殊胜善法。“胜善法”指能得解脱的殊胜善法。烦恼能令解脱善根退失,实际能令一切善法退失。
11
衰损受用
“衰损受用”,烦恼生起会令受用损减乃至难以获得。这是什么道理?可这样理解,比如出家众如果烦恼深重,做了违犯戒律的行为,就会丧失利养,别人会想“这人烦恼深重破了戒,那供养他干什么?”这样受用自然衰损,乃至得不到。在家人如果烦恼深重,顶撞领导、与同事不和等,慢慢就会被团体摒弃,或被单位开除,或被排挤,最后找不到工作,生活艰难。烦恼轻的人行为如法,受用就会丰足。事业能很好地展开,在团体中能发挥作用,被人器重,生活来源不愁。学法团体里也一样,出家众如果烦恼轻薄、戒律清净等,自然受用丰足。
或者也可这样理解,起烦恼会消尽福德,以此自然受用衰损。这是根本因,前面的解释是能观见的直接因缘。
12
入众悚惧无威



“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前往大众聚会之处,内心怯弱恐惧,没有安乐,没有无畏。
烦恼深重,入于众会中没有坦然无畏,内心怯弱怖畏。为什么?因为烦恼令心变得阴暗,起烦恼是令人惭愧的事,如果常起贪嗔等烦恼,自己也知道心肮脏不净,入到大会中就感觉自惭形秽,“我这样卑劣的人,在这里真是多余!”这时心就不坦然,放不开。如果不起烦恼,内心都是信心、慈悲、智慧,就很自信。因为俯仰无愧,没有起对不起人的心,心里充满慈悲善念,那有可怖畏的?
如果烦恼起多了,心里都是鬼心思,自己也知道不好,到大众中法尔不坦然、放不开,这时就会“怯惧”,怯弱、恐惧,害怕、怖畏;“无乐”是没有安乐,因为有害怕恐惧,不安适、不安然,就没有安乐;“无无畏”,也没有无畏,心里怖畏,紧张、局促、焦虑、不安适,与人相处时放不开。
我们很多时候会将这种拘谨不坦然视为性格,当然这也是秉性,但它是怎么来的?由起烦恼带来。如果内心光明磊落、善心充满,流露出的性情是安适无畏,很自然;如果内心烦恼深重,自然怯弱怖畏。宿世烦恼深重,也会导致现生秉性怯弱、拘谨,人前不坦然、放不开。所以不要说“这是我的秉性,我天生就这样”,应当反省是不是烦恼起多了。如果现生还好,那就是前世,反正肯定跟起烦恼有关。
唐译说:“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人入于大众中,不能做到无畏,内心惊悚恐惧、没有威德。只有无畏才有威德,害怕哪有威德?我们在自心上能观察到这点,比如拜见师长或与道友一起去经堂听法时,看自己的心态,如果最近修行较精进,没起什么烦恼,多数都是善心,感觉很充实,面对师长、道友就比较坦然,心能放得开;如果较懈怠、烦恼深重,甚至对师长起了邪见,自然怯弱恐惧、心里不安,没有无畏。
一段时间对治烦恼,入于大众中就感觉有无畏的力量;一段时间放纵烦恼,又会生起怖畏,这很明显。无畏安适、与人相处时时自在,不是厚着脸皮装出来的,那不是真正的无畏,要从根本处下手——对治烦恼,让心处在善心光明中。如果长时处于善心光明,性格自然能转,不必按现代的方法,让心打开、鼓励自己与人交流、装得很自信等等,这些往往会将问题加重,因为未必符合缘起,很可能是在鼓励生傲慢等烦恼,自己会更怯弱。
怎样从根本解决?让心谦虚、慈悲,处在信心、恭敬等善心中。常修善心、对治烦恼,烦恼消除自然光明磊落,与人相处坦荡无畏。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障碍,在大众中与人谈话、饭桌上应酬、公共场合发言、聚会时谈感想等,畏惧无乐、拘谨放不开,很想回家把门一关独处,不愿与人交往。这就是烦恼来的,前世今生的烦恼重了自然会这样,要想改变必须从根本上对治烦恼,其他办法只是寻枝摘叶,暂时也许有缓解,无法从根断除。这种过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因为凡夫都有烦恼,只不过有些人超出正常水平,就说是“交际障碍”。
13
恶名流布


“一切方所恶名流布”,一切方所流传他的恶名。这是指烦恼深重而违犯戒律,就在一切处所都流传他的恶名,说“此人贪心或嗔心深重,破戒了,行为不如法”等等。世间也是如此,如果烦恼深重,做了违法乱纪的行为,也会恶名流布。比如杀害亲人,或者邪淫被人揭发,或者侵吞公家财产等,一旦以烦恼做了恶行,在当处或更大范围内恶名就传开了。特别是今天信息传播很快,一个人在一处做了一个恶行,网上马上疯传,文字、图片、视频被数数浏览,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纷纷议论最近某某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传播他的恶名。我们看登上热搜榜的多数都是以烦恼心做了恶业,这是他恶名流布的表现。
今天时代这一过患特别明显,每个人都有烦恼,只要稍不注意,言行被人记录下来在网上传播,很可能造成恶名远扬,评论中都是指责辱骂等。这点其实古今都一样,只是过去的传播速度慢,但同样会传播恶名。
14
智者呵责


“大师护法圣者呵责”,大师佛陀、护法天神及圣者会呵责此人。起了烦恼做了恶行,就会为佛陀、护法和圣者所呵责。
首先“大师呵责”。“大师”即导师佛陀,烦恼深重、做了恶业,违背佛的戒律等,佛在经中数数严厉呵责:“此是破戒者”,“此是愚者痴人”,“此是佛法盗贼”等等。自己一旦起烦恼做恶行,那些呵责的语言就都落到自己头上,成为佛陀呵责之境。
其次“护法呵责”。此前由于修学善法,为护法天神等守护。一旦烦恼深重、做了恶行,比如破戒等,会为护法呵斥,认为“此人是破戒者,我不再护持他,这真是个大恶人,过去是我瞎了眼护持他”等等。
再者“圣者呵责”。其余的圣者也会严厉呵责此人。一切贤圣都是赞叹善法、呵斥恶行,谁若以烦恼造作恶行,就会为一切贤圣所呵责,这是必然,所以不要顺从烦恼作恶业。现前虽然是贤善居士或学法者的身份,看起来好像三宝在护念自己,如果烦恼深重违背了戒律,在清净界中佛菩萨、诸圣者以智慧眼观见,都是严厉呵责,护法天神也呵斥唾弃,那时一切境遇都会变成不顺,身心苦恼,这是法尔的缘起。
如果常对治烦恼、心行贤善,就得大师、护法、圣者护念、赞叹,诸事顺利、身心愉悦。如果烦恼深重做了恶业,就会受呵斥舍弃,做什么都不顺,现生也身心苦恼。
唐译说:“常为智者之所呵毁。”常常被智者呵斥、毁责。“智者”包含佛陀、菩萨、声闻圣者等,此处说为三者,是开合不同。实际这一过患也可分为三个。
15
临终忧悔


“临终忧悔”,临终时发起极深的忧恼悔恨。一生以深重烦恼作大罪业,临终必然处在忧悔中,无安乐可言:“我得到这样的人身真是虚掷了,以金器装粪便,竟然做了这么大恶业,我真是太后悔了!”这是临终苦,下面死后苦更重。
16
死堕恶趣


“死堕恶趣”,死后堕入恶趣受大苦痛。唐译是:“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烦恼会令人死后堕在恶趣中,特别要生在地狱里受苦。“诸恶趣”是总说三恶趣,“那落迦”特别指地狱,即以烦恼死后总的要堕三恶趣,特别要堕入地狱中受大苦痛。
17
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不能获得自己义利”,不能获得自分的义利,即得不到现前究竟的利益。“义利”过去多次讲过,但没有细解,这里依亲光菩萨《佛地经论》解释。
“现益名义,当益名利”,现前的利益叫义,当来的利益叫利,二者分别说现前、当来利益。
“世间名义,出世名利”,世间的利益叫义,出世间的利益叫利。这也可以对应,跟现前、当来相近,现前的多半都是世间利益,当来的多半是出世间利益。
“离恶名义,摄善名利”,离恶叫义,摄善法叫利。“福德名义,智慧名利”,福德叫义,智慧叫利。总之,简说就是现前当来的利益就是“义利”。以烦恼不能获得现前当来的利益,即得不到增上生、决定胜,不得丝毫安乐。
唐译说:“令不证得自胜义利。”烦恼令人不能证得自己的殊胜义利,即得不到自利。自利尚且不成,何况利他?所以烦恼决定不能成办利他事业。对解脱而言,烦恼会障碍解脱;对行大乘道来说,烦恼也要不得,无法成办自利利他。烦恼深重的人自己尚且不能克服烦恼恶行,与人相处会触犯他人,这样就做不到利益众生。
此处说不能得“自利”,唐译说“殊胜义利”,可理解为殊胜的解脱菩提利益。果上不能得解脱、菩提,因上不能获得解脱、菩提道位功德。最后这一过患可作为总说,总的来说不能获得自利,按唐译是说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利益。


以上是举十七种为例,实际烦恼的过患无量无边。唐译末后说:“如是等过无量无边。”像这样的过患无量无边,说不尽,这里只是略说。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