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09 11:38

0 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

节选自《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 讲述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
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诗云: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产金身。’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醒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
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沙发  发表于: 2023-11-09 11:40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板凳  发表于: 2023-11-09 11:43

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3楼  发表于: 2023-11-09 12:44

做到梦里念佛的很多,普陀山有位老太太就可以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4楼  发表于: 2023-11-09 13:09

圆瑛大师76岁病势严重时刻,仍坚持一心念佛,嘱咐随侍左右的许多弟子说:“我今身心,尚感安乐,无挂无碍。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世,须以三求为正确修学方针。”并定下学佛宗旨说偈云: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于净土,上品紫金台。



大师还把古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改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程何处是,念佛度春秋。


又嘱咐弟子写了一张纸条贴在病房的墙壁上:“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由此可知,大师身染重病之时,仍能作得到主,真正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彰显一代佛学开悟大师。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5楼  发表于: 2023-11-09 15:59

南师|你念佛念到梦中能够做主,往生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差不多出境证拿在手里了
刚才讲到“六识。三受不俱。皆外门转”,这个问题啊,“便违正理”,“故必不俱。”所以,他认为第六意识同前五识在苦、乐境界里头,不一定是同时存在的,中间有间歇性。那么,现在讨论:“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受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现在是答复:《瑜伽师地论》等等经典上讲,藏识——第八阿赖耶识,我们这个心念一动,眼耳鼻舌身任何一点一动---这是指本体心理状况讲的。实际上,眼睛向左边一看、右边一看,意识跟到动;不止意识跟到动,我们身的根本、第八阿赖耶识整个全体心在动。所以“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跟到外界境界与转识相应。这个中间,“三受俱起”,苦、乐、非苦非乐同时有起作用的。那么,经典上为什么这么讲呢?他说,这是笼统的讲法。“彼依多念”,实际上,一个人的心理状况,譬如我们刚才讲的眼睛前面看一个人、看一幅画,这一刹那之间,很多念头在动。那么这个念的道理拿佛经来讲,心理分析,粗浅来讲,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一念(人的自然的呼吸,不要故意的啊),我们平常都在呼吸,一呼一吸之间,这个中间叫一念,一来一往,这个呼吸一来一往叫一念。这一念中间,佛说有八万四千烦恼,形容得那么大---这一念之间。实际上,我们自己所了解的,(认为)佛说的话好像太多了,普通人的了解。其实,一点都不假,真的,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体会了。当你看书的时候,看了一行,自己眼睛看的只是一行,你所接受的,(但是)那个脑子里的思想不晓得想了多少,所以,大家读书读不进去呀,实际上,书也看完了,结果读了半天:哎呀,看到哪里了?又重新倒回转来,这个心念之快。譬如我们写东西,我常常就发现,我经常写错字,我一辈子有一个大毛病,写信非要划掉(一些),我的思想来的快,笔头来的慢,我觉得写字已经够快了,来不及,我刚刚写了上句,下面好几句我脑子里面已经出来了,笔来不及写,就跟着乱写下去了。过后想想不对,又要涂掉,又要一个一个改过来。思想跟念头。所以,一念之间有“多念”。所以,我们经常说有些老太婆们念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一句,心经。可是《西游记》上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说:不能念“多心经”了,哈,我们已经太多心了,心太多了,哪里是“多心经”?!可是,人的确一念之间有“多念”,要注意啊,一念之间有多念。而且因此,你要晓得,真有修行的人,定力够的人,一念之间可以六根并用。当然像我们是没有修行的。但是有时候用惯了,做事多了,一边看书啊,一边在那……有时候事情多了,其他人来讲话,我就一边写(一边说):“你说吧、你说吧,不要等我,(你)讲完。”我这里还是写我的,你讲的我也听见了,也告诉你了,这里(的事)也办完了。人要练习出来的,尤其你们年轻人读书啊,可怜兮兮的:“我在写字,然后就听不见了。”怎么那么笨啊!哈,学了佛要知道一念有多念可用。为什么你只能用一样,不能用其他?你心不宁静。心真正宁静下来,心如明镜台,同一个时间,各处都可以用:耳朵可以听,因为你听话用的是耳朵;写字是手,是脑筋;眼睛不一定看到纸,字也写得下来。你训练自己多用途,可以发财的时候多发一点,做生意也可以好一点。所以,佛经上讲的念头是这个道理。“如说一心”,譬如,佛经上经常提到“一心”,这个“一心”是个笼统的名词,心有多方面的发展,“非一生灭”,怎么讲呢?严格地讲,我们现在的一心是妄想心,叫做生灭心。这一句话讲出来,我在讲话的时候,是我的心生出来有这一句话,讲过了就没有了,就灭了;你听话的作用也是生灭。那么,佛经上说的“一心不乱”的这个心,不是指生灭心,哎,这一点特别注意哦。有些人念佛,经常问的:“老师啊,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念不到一心不乱啊。”我说:“一心不乱很容易啊,你怎么念不到啊?”这个你们注意哦,你们在座学念佛的,你若是理论搞不清楚,修行不上路的。你总想把生灭心念到“一心不乱”,是不可能的,永不可能。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六次生灭,当你念“南”,第二个字“无”,那个“南”已经灭掉了,生灭心怎么能一心不乱,可能吗?不可能。所以,叫你念佛是“念”在念佛,不在口念那个字啊,那不叫做念佛,那叫做念佛号,嘴里在念,心念在念才是念佛。心念---你想你的父母一样;你想你的(对不起啊,阿弥陀佛。)的儿女一样;你想你的情人一样。虽然在做事,那个念头丢不开,那个叫“念”。要搞清楚哦,念佛的道理啊。你不要认为:南无阿弥陀佛---我想念到“一心不乱”,你永远做不到,因为它本身就在生灭。所以,认识不清楚呢,永远念佛不上路;念一辈子佛,到了最后啊,佛是佛,我是我,痛还是痛,哎呦还是哎呦,这不对了。“念”在念佛,不是叫你这个生灭在念佛。等于这里经论告诉的:“如说一心非一生灭”,佛说一心不乱的这个心,全体讲是这个念,并不是讲这个生灭妄想的作用。这个妄想同我们现在讲的话,你看,我们八点钟到现在九点钟多了,讲了多少话、多少字句---生灭,讲过去了就过去了---是心的作用,但是,不是“一心”的体,不是一心的本相。所以,佛经上说的,“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所以,他说这个道理,“无相违过”,不矛盾,相违就是矛盾,没有矛盾了。那么,这是一个问题。“有义。”另一个问题,“六识。三受容俱。顺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受同故。”另有一派的理论,这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同“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感受的境界。“三受容俱”,这个“容”字注意啊,一下之间都包容在内了,六识起作用,任何一识,这个“三受”的境界都有。“顺、违、中境容俱受故”。现在为了青年同学看读古文的方便,多啰嗦一下,“顺、违”,“顺”境,什么叫顺境呢?很如意,我希望的来了叫顺境。“违”就是逆境,我希望他来,他不来;我希望他儿子来,结果他爸爸来了,这个多麻烦;我希望他送钱来,结果啊,他送封信来说没有钱。送钱来就是顺境,没有钱来是违境,人生顺逆的境界经常碰到。“顺、违、中境”,一顺、一违背(这是矛盾的),这个中间,“容俱受故”,是包含了痛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同一个时间存在。“意不定”,这个第六意识啊,不一定“与五受同故”,不一定同前面生理作用的五识一起来。“于偏注境起一受故”,因为意识怎么样?“于偏注境起一受故”,譬如说,我现在在看书,眼识在看书,当我注意在看书的(时候,)耳识---别人跟我讲话听不见,耳识不起这个作用;耳识还是存在,(只是)不管听的声音了。那么,当我的眼识注意看书的这个境界,我的意识也跟着眼识在跑:这一句书是讲什么。所以说,“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偏重在一边注意的境界,“起一受故”,发生一种感受。“无偏注者便起舍故。”意识境界它不特别注重哪一点---我们现在讲:你要注意哦!就是这个注意,当我们这个意识不注意的时候,“便起舍故”,其他的情形同我没有关系,等于抛弃过去。由于这个道理,心理状态是如此。“由斯六识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如果要达到六识同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一念之间同时起用、包含了,那不是凡夫境界,是得到自在之位的菩萨境界,起码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得自在位。所以,观自在菩萨可以了,能够观照到自在之位,一心可以多用就行了。“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得到自在菩萨之位啊,那个时候,一念之间,纯乐、纯“喜”---没有苦,纯“舍”---念念皆空,自在位才能做到。至于再进一步,超过十地到佛境界,一切佛已经断去了一切“忧苦”。成了佛---没有忧、也没有苦。菩萨还有忧苦,记得吧?上次讲过的,为什么忧啊?大悲心就是菩萨的忧苦。所以,唯有成佛了,没有这个事了。现在很吃力地把“三受”讲完了,研究唯识就是蛮痛苦的事啊,它分析得比较详细。现在另起一段,“前所略标六位心所。”他讲“略标”,我们已经吃不消了,他说这还是简单的,再详细些,只好叫外婆、叫妈都来不及,哈,这个真困难。前面所标识出来的六位心所讲过了。“今应广显彼差别相。”现在要严格地分析归纳此心理状况。“且初二位。”现在讲第一个。唯识学把心理的归纳,大原则(上)归成五位。最初的两位,现在才开始讲:“其相云何?”它的心理现状,拿现在来讲,它的意识形态是怎么样?“颂曰。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现在只讨论两种,唯识心理学所讲五位作用的,第一位是五遍行。五遍行千万记住,这是归纳心理学,道德心理学,作意、触、受、想、思;下面是别境:欲、胜解、念、定、慧,这两位,别境即特别的境界。“论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等五。”(哎刚才讲错了) “六位”心所里头的最初一位是讲“遍行”。“遍行”两个字后面有解释的,现在不浪费时间。“心所”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理作用的总归纳,心所起的作用,总归纳。就是讲“触”等这五个遍行:作意、触、受、想、思。现在开始,我们年轻同学们,如果你们在大学部分是专学心理学的更好;或者,学医理的、生理的,在这个时候要开始特别注意了。“触等五”,就是讲五遍行,这个五遍行“如前广说。”这个在经典的前面,已经讨论了,说得比较多。“此遍行相,云何应知。”现在,我们了解这五种遍行它的心理作用、状况,尤其我们讲修行的,讲修行的人自己要反省自己---它的“行相”---心理行为,我们起心动念,佛学叫起心动念,拿现在心理学讲就是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构成了念头,佛学叫念头,现在心理学叫意识形态,或者,拿哲学来讲: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形成了就是“念”。所以,你把古今的学问融会贯通了,研究佛学就很简单了,并不困难;不融会贯通了,哎呀,佛学了不起呀,起不了啊,了不起也好、起不了也好,古今名相不同,不要被它困住了。其实,佛的话都不要受困,你才能够学佛。佛在三千年前,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环境的人类文化同现在的文化差别很大,你非要把他那个旧的变成新的,被人接受就困难,而且,使佛法不能普及了。要懂这个。那么,现在的“行相”我们懂了,是讲心理的这个行为。“云何应知”?这个五遍行的心理行为,“云何”?是包括什么,怎么说呢?它的内容?“云何”就是怎么说呢?就是说,它的内涵、它的定义、它的心理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学佛的修行人应该需要知道。“由教及理为定量故。”不过,这里下了一个定义,现在《成唯识论》所讲的是根据佛的经教。这个在佛学唯识有个名词,叫圣教量,没有出过佛所说的经典的范围,叫做圣教量。“由教”就是包括一切经教,《金刚经》啊、《心经》啊、《楞严经》啊等等经典,《华严经》啊都在内。“由教及理”,由圣教量同佛教的真理,一真法界的至理,“为定量故”,做个范围。我们晓得,所以,这个唯识是非常科学的,它已经把范围定义下好了,你超过了这个范围另当别论,另外来说了。“此中教者。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由斯触等。四是遍行。”他现在提出来,“此中”,在这个道理里头,“教者”,什么叫教、圣教量呢?“如契经”,契经就是一切佛说的经典里头,归纳起来佛怎么讲,释迦牟尼佛怎么说:“眼色为缘”,眼睛,我们大家都有的,什么是“眼色”呢?就是眼球。我们眼睛没有坏,这个叫眼色根。什么是色法呢?地水火风,就是物质、物理的,可以说是生理的,(由)四种元素构成。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兜拢来,有了这个眼根。所谓“根”,拿我们现在的学理讲,你们青年同学要知道,就是生理的机能。由眼睛生理的机能为缘,它本身是一个因素,叫做缘。“色”是外界的色相、色法。刚才不是讲到眼根也是色嘛,地水火风也是色,这属于有表色,有所表示的。地水火风是生理的;红黄蓝白黑是颜色有所表的;大小、长短、方圆,乃至虚空,都属于有表色。还有一个无表色,看不见的,抽象的。譬如说,我们讲:“哎呀,有一个东西,我告诉你,我看到有一个东西啊,你一辈子都没有看到,那个大啊!不晓得有多大。”“你说究竟有多大?”“哎呀,有天一样大。”“我懂了,我懂了,真大。”那个“天一样大”就是无表色,带着一点有表色,比方说。有许多东西,文学、哲学境界,是幻想出来的,可是有东西,那属于无表色。还有,意识所生色,想象当中的东西构成的物质,这个是色法。
所以,我们彼此有眼睛,有眼睛这个生理机能---眼根。“色”,外面的境界与外面的物理世界,红黄蓝白黑、宽、空、大小等等,这两个内外互相为因缘,配合拢来,“生于眼识”,我们眼睛才能看东西,意识还不在内哦。假使我们眼根的根坏掉了,虽然外面有东西,但看不见。有色没有眼根,眼识也不会出生,眼就不能看东西。眼识看东西,我常常说:你们研究唯识要注意哦,我们普通不晓得有眼识啊,眼睛一看,意识跟到眼睛来就看到---不然,当你心里头有个很烦恼痛苦的事情,坐在那里想,傻不愣登地坐着想,不晓得怎么办。比方说,明天银行要付一亿钞票,付不出去啊,就要坐牢,今天还只有九千万,还差一千万,不晓得在哪里?坐在那里发愁。前面人进来,从你前面走过,你看见没有?看见,眼识看见了,意识没有加上,因为意识在烦恼,对不对?等于你眼睛看书啊,心里在想别的事,你说,这个书上的字有没有到眼睛里头来,这个是眼识。但是,你怎么没有看进去呢?意识没有配合,眼识还有,懂吧?眼识、耳识都是这样。你坐在这里很专一看书的时候,他在骂人,骂了半天,人家问你:“哎,我骂你,听到没有?”“啊?你讲什么?”好像听到有个声音,不晓得他在骂我,听到声音那个是耳识的作用,因为意识不加上,就不晓得他在骂我。所以,眼耳鼻舌身前面五个识,是“眼色为缘”,这两种彼此为因缘,因此才生出来第三个东西:心理作用,才生出“眼识”来。有眼睛,前面没有东西,眼识也不会起来的。“三和合触”,三种和合拢来,才变成一个五遍行里头的“触”。触是什么?---接触。这个接触怎么讲呢?拿现在观念,你们如果学科学,就是生理有反应,触就是反应,唯识佛学讲的触就是反应的作用。譬如现在气候凉了,所以我常常讲:老朋友们要注意哦,早就过了立秋了,早晚出来要带衣服啊,不要跟年轻人比啊。年轻人感冒了不知道,生病了也不晓得,等他老了以后知道了,翘辫子了,差不多了。我说:我们老了要晓得保养,早晚要带毛衣出来,触受不同哦。我今天就跟一班老朋友讲,我说:我前几天立秋一过,觉得晚上就不对了,早上就不对了。我说:你们怎么一点敏感都没有?可见修行不得力,触受不行,“触”就是反应。所以,三缘和合才生这个触受,这个接触的“触”。“三和合触。与触俱生”,三元和合,当时这个“触”受就来了。那么,一触了以后,一有了反应---反应是“触”哦,注意这个五遍行。受,感受来了:哎呀,好凉,这个是心理作用的受,有接触以后才有感受:苦---哎呀,好冷哦;哎呀,好热啊---有感受,触一来就有感受,这个程度有差别。所以,你必须要这样,才晓得用功了。有时候,你若不这样,你修行用功都是笼统,都是错误的。有时候把感触---所以很多人学密宗,学道家的来问,哎呀,有些人很大意地讲话:“我已经气脉打通了。”我心里只好笑,有时候笑也笑不出来,气脉打通了有那么容易啊?他就把触当成受了。真正气脉打通,是受阴境界同识阴境界。他把生理上、表皮上那个感触当成气脉通了,是很糟糕的。所以,触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注意啊。“与触俱生,有受想思”,有了感“受”以后,才有“想”---“想”跟“思”是两回事哦:“想”是粗的,妄想,在脑筋里头,同脑神经有关系的是想;“思”已经超越了脑神经的关系了。这个话我们是现在讲哦,那么,在一般学医的医生,还不敢完全承认。不过,常常有来辩论的,反正我不会让他辩论驳倒就是了。哈。因为现在我们晓得,后脑脑神经可以切掉一部分,这个人还有思想,可见思想不在脑神经里。过去在科学上就认为思想在脑里头,我素来不承认的。譬如说,一个人麻醉了有没有思想?脑神经休息了一部分,那个思想才多呢。尤其现在最新的麻醉药,最新的麻醉药不像过去了,现在他跟你谈话,谈着谈着,将麻药在你前面这么一晃,一个东西在你前面晃一下,你就产生麻醉过去了。麻醉起来很舒服哦,你如果是信上帝的,马上就到了天国,看到耶稣了;信菩萨,你就看到菩萨;都不信的,那个时候你就看到情人了;你要是有罪过,就是下了地狱了,很可怕,就在那里幻想。等到三个钟头后开刀完了,麻醉药效过了,他才醒来。所以,我们中国人常常去学医,其实啊,麻醉医生最难学,开刀的时候,必须要请麻醉医生来助理,好的麻醉师要计算,先问这个主刀医生手术要做多久,三个钟头,他下的麻醉药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手术完了,他刚好醒了。)我们进医院开刀都不注重麻醉的事情,好像多睡一下,少睡一下差不多---多睡一下就长睡下去喽,有时候就不会醒了。所以,你们要有这个医学知识啊,在医院对于这个麻醉医要非常重视哦。但是啊,一问我们这里学医的青年同学们学什么,我说:你怎么不学麻醉科啊?他说:那个东西没有什么钱赚。学医是为了赚钱!?我的妈呀,要命了!要济世之心啊才去学医。先要济我才去学医,那是很痛苦的事啊。所以,有了“受”才有“想”,想刚才讲是脑神经,“思”已经不到达脑了,但是,“思”究竟属于哪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在这里做(断录)。当然,梦中能够做主不错了,很少了,梦中吓得会跑不算做主,不好的东西来,不算做主。修行人到了梦中能够做主,晓得自己在做梦,梦也在做下去,但是晓得我在做梦。梦中境界不起恐怖的,恐怖来不起恐怖,好的来不动心,那才叫做梦中做主。你念佛念到梦中能够做主,往生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差不多出境证拿在手里了。你们平常念佛,以为大善人一个,到了梦中就成了大恶人,不要说去西方,下方你都没有希望(当然,下方是有希望的了,上方多难啊)。这个要注意。所以,受跟想、思,这几样配合来,有这样层次的差别。“乃至广说”,再详细的说啊,你们要去研究《百法明门论》,配合这个来研究。那么,有此道理啊,“由斯触等。四是遍行”,所以,你晓得遍行是五个啊。他现在讲到,由触开始,触、受、想、思,这个真正叫遍行。遍行有五个,第一个叫作意,那已经变成意识状态了,所以,遍行是作意。因此,注重在修行的同学,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修密的,注意,大家为什么---像今天有一位老年人,老居士来,跟我在下面说到,他就告诉我,他说:“老师啊,我现在很痛苦啊,我不能够入定啊。”我就笑了,我说:“你真是瞎扯,你还能够定?你若能够入定,你快点入定了!”他自己也笑了,我说:“你怎么讲自己不能入定?你的意思是你现在太忙了,不能打坐?你说是这个意思?打坐不是入定啊。”但是,人为什么不能入定啊?都因为自己在“作意”,有一个“作意”的境界就不能入定。一切的境界:你念佛也好,什么也好,一作意就不能入定,是凡夫境界。所以,舍念就得清净,要能不触!所以,触等四种遍行它无所不在,形成了“作意”的作用,所以“作意”不谈。“又契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再说,佛经上讲,佛说的,我们这个眼珠子,眼球、耳根都存在,没有坏掉,外面的“境界”,外面的诱惑在前面,两个相对,就能引起我们的思想,意识作用就起来了,这个叫做意识生起。“余经复言。若复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意识的境界是什么呢?意识的功能是“了别”作用,分别:这是人、这是椅子、这是笔、这是茶杯、这是佛像、这是扩音器,这个意识有“了别”的作用。所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当作意的道理一生起,意识的本身就有了别外在现象的作用。那么,等于你们打坐---所以,常常我不是说,你们有些人坐好一点了,偶然意识得到意识的清明现量,那只能叫意识清明现量境,意识偶然有一下清明。他说自己没有妄想,已经空了。我不是常常听有些同学们讲:“哦,有一天啊,瞎猫撞到死老鼠啊,撞的刚好,我空了。”我说:“怎么空?”“哎呀,那好啊,真空了。”“空了?”我说:“你那个时候觉得好不好?”“好啊!”你说空了没有?这就是说,“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他已经有了别作用了,意识没有去掉。“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相反的说明。譬如,我们观察一切东西,到这个环境:哎呦,那么多人!这是了别作用,意识观念晓得:这个地方那么多人。有“了别”就是“作意”,有“作意”就能“了别”,意识的作用就是这样。“是故此二。恒共和合。”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第六意识同分别作用,永远是互相两兄弟分不开,不是两兄弟,是连体婴,是两个连在一起分不开得。“乃至广说。”详细说明也很多。“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所以有些经典上认为,作意也属于“遍行”,所谓遍行有五种。“此等圣教诚证非一。”所有的佛经里头,关于五遍行的道理---佛是真实说话的,“诚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告诉我们很多了。那么,我们现在也听了很多了。听了佛学,你说:我懂了。那不算懂佛学,注意哦,懂了这个,要自己念佛、修行、打坐中马上用上才算懂了。你把作意五遍行在自己宁静的境界,或者在念佛、在禅定中体会清楚,那就懂了,那你修行就很上路了,修止观就容易得定了。那么,现在又说:“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在理论上讲。“理”,在理论,在逻辑的道理上讲。任何前五识,乃至第六意识生起,起了这个意识的作用。识是什么?我们学唯识的注意啊,尤其本院同学注意哦,考试要问到你的,心意识三种怎么样讲?什么是心?你们本院的同学答复看?集起为心。什么是意?什么是识?了别为识,思量为意,对了。现在,“理谓识起”,是讲“了别”,不讲“思量”,也不讲“集起”的作用,要知道。所以在逻辑理论上,当我们心理起了别、分别的作用,“必有三和”,一定是根(、就是本身生理机能),同外境,同识(了别),三种结合在一起,才起念头的作用。你懂了这个道理,所以,修禅定上座,你把这三个一分离开了以后,你就解脱了,可以得定了。妄念用不着去它,它自然去了,本空啊。要把这个理搞清楚啊。所谓“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这三样:内根同外境,同七识的了别作用一起来,就一定地发生反应:“触”的作用。“必由触有”,一切的有念,都是触的作用,所以作意、触、受、想。“若无触者。心心所法应不和合触一境故。”假使没有触的这个反应作用,“心”,上面这个“心”字讲集起之心,下面的“心”是讲心所,“心所”指心理现状。心、心所、法---各种法则。心理现状各种“应不和合”,应该不是三缘和合,“触一境故”,不会生出一个境界。“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应无故。”所以,我们平常的妄念都是自找烦恼,“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都是自己拿自己的作意引出自己的心性。譬如,我们拿文学境界来讲:看到下雨,看到树叶子落了,就悲秋,秋天来了;看到花落下来了,就感慨人生啊同花一样,“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很好的文学境界,实际上是无病呻吟。拿唯识来讲啊:作意引心。花落水流同你什么相干呢?你自己看到花落了,哎呦,我也同花一样---你不是花,何必多情呢?“水流花谢两无情”,有情也好,无情也好,你一念当下即空,很清静,用不着有,一切都是“作意引心,令趣自境”,自己找自己的烦恼,生出一个心理境界。“此若无者”,心里自己不找烦恼,“心应无故”,这个人本来不要你去空它,我们的心本来是空的,本来无心的。所谓有心(无心就是道),有心是什么?你自己作意的,这叫做“自作孽不可活”,你要作孽,你就造吧,所以就叫造业。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6楼  发表于: 2023-11-09 16:00

修行人到了梦中能够做主,晓得自己在做梦,梦也在做下去,但是晓得我在做梦。梦中境界不起恐怖的,恐怖来不起恐怖,好的来不动心,那才叫做梦中做主。你念佛念到梦中能够做主,往生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差不多出境证拿在手里了。你们平常念佛,以为大善人一个,到了梦中就成了大恶人,不要说去西方,下方你都没有希望(当然,下方是有希望的了,上方多难啊)。这个要注意。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7楼  发表于: 2023-11-09 16:11

睡梦中念佛不断 咋做到的 法喜禅悦
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印光法师文钞》吠俞大锡居士问紫柏老人说:梦中做得了主,临终就能做得了主,把握梦境实在是关系重大。可是上床要睡着之前,也曾默念圣号,等到睡梦中时,仍然是妄想纷乱,一句佛号提不起来。甚至有梦见吃肉的时候,有时候就能觉悟,有时候则不能,实在是让人可恨可愧。要用什么办法来挽回这种颠倒呢。答:要想梦境中一句佛号了了分明,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极力持念。如果平时醒着的时候能够常常如此,久而久之梦中自然可以做到。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91
威望: 2592 点
金钱: 2681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68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4
8楼  发表于: 2023-11-09 16:14

紫柏大师(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或紫柏老人,时与莲池袾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同为明代四大高僧,有《紫柏老人集》传世。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