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京状元轶事 5+UNLvsZ
一、儿时冯京 &ET$ca`j#
冯京自小聪明好学,三四岁时,他的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七八岁他就会吟诗做对和写简短文章,有时也帮做些家务或到村外放牛。13岁那年,宜州的知州(州的军政长官)冯大人接他到家里陪儿子小宝读书。小宝在冯京的影响下,也养成了朴实好学的习惯。后来,冯京要随父母亲迁居外地,就告别了近两年陪公子读书的生活。 Pn l}<i
/ ;+Mz*
U4qk<!
,(&Fb~r]
b!r%4Ah
二、州试会试两夺魁 3taGb>15
Bru] ;%Qg%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冯京随父母亲应伯父冯武之邀迁居藤州(今广西藤县),冯武在城里开一间商店,在守风乡自家的庄园里办一个兼有文馆武馆的学塾。冯京就在这学塾里白天学文,早晚习武。过了几年,冯京的父亲为在湖南湖北等地发展商业,把全家迁到鄂州(州治今湖北省武汉市)的咸宁县。冯京在咸宁读了几年书,又到江西、江苏、浙江等地游学,拜访名师,结交益友,学识大有长进。 ^^F 8M0k3
]Y@_ 2`
庆历八年(1048年)八月初,冯京在鄂州参加州试,名列第一。宋代科举制度,经州试录取的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冯京初次应试,得了个解元的荣衔。 jVh:Bw
\BX9Wn*)a
州试结束后,冯京于次年(皇祐元年即1049年)二月下旬在京都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相当今教育部)主持的会试,会试结束,张榜公布,冯京又名列第一。宋代,经会试录取的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D4lZK>H
F\^\,hy
冯京考中了会元,即加紧准备参加下月初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Y6\"-M[
rBOH9L
BkP4.XRI
n6G&c4g<"
2.vmZaKP
三、不中冯京中马凉 <s%Ft
qWf[X'
当朝仁宗皇帝赵祯最宠爱的张贵妃和她的在朝中当大臣的伯父张尧佐得宠弄权,擅作威福。在这次殿试前多方行贿活动,要殿试的监考官、阅卷官把他们张家的外甥石布桐取在第一名。为了预知这次活动能否如愿,特请玉清宫的玄虚法师来预测今科状元出在谁家,玄虚法师故作神秘地算了一下说:“今科状元必定出在冯家。”于是张尧佐密嘱试院的登录官,如有姓冯的贡士和报考者,都不要列入上报的准考名册和公布的应试名单。冯京得专这一信息后,又气愤,又发愁,以为今科无望了。在几天的愁闷思索中,终于想了一个改姓换名的办法,就是把“冯”字的偏旁两点去掉,变为姓“马”。再把去掉的两点移作“京”字偏旁,名为“凉”。即姓马名凉,主意想好了,立刻到试院用“马凉”的姓名报名由礼部荐举参加殿试。 =~5N/!
5H1N]v+
这次殿试只有策论题一道:《盖轸象天地》。冯京充分领会题意后,即根据《考工记》中“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和《中说》中“天为盖,地为轸,善为道者终无尽”的简明释意,举例阐述治国兴邦,本乎天地之道是无穷无尽的,并根据平日留心国事,了解民情的实际,分条详述富民强国的方策。顺笔写来,洋洋万言。至三月初三日,殿外张榜公布,马凉的名字高居榜首第一名。 \01 kK)
r&IDTS#
宋代制度,经殿试录取的称为进士,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因为在金殿上考取状元的姓名是马凉,而民间却知道考取今科状元的是冯京,因此当时京都开封流传有两句话——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 m6#a{
AD+OQLG]`
又因为张贵妃和张尧佐利用权威不准姓冯的参加殿试,而冯京却以马凉的姓名考取了状元,因此京都开封和宜州、藤州、鄂州等地也流传有两句话——张氏权威无用场,不中冯京中马凉。 7 IJn9 b
+d7Arg!m
冯京在州试考中解元,在会试考中会元,在殿试考中状元,他连中三元,人们称他冯状元或冯三元。 UA(4mbz+
@v3)N[|d
我国自隋代大业三年(607年)实行开科取士起至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科举制度止的1300年间,共约有状元600名,其中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13名中的一名。 z$Le,+
qHT73_R
四、张府拒婚 hy>0'$mU
{+GR/l\!#
这年三月初,冯京以马凉的姓名考中状元。并奏请皇帝赐准改用原姓名冯京后,四月初被朝廷任命为将作监丞(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项营建及宫中服饰等项制作官署的官员)。眼看就会步步高升,成为朝中大臣。张尧佐为拉拢新贵,选了个吉祥日子,办了丰盛的筵席,命几名官兵备马把冯京接来府里赴宴。到了张府,张尧佐命人给冯京穿上锦袍,束上玉带,并叫人抬出许多贵重的妆奁,要把亲生女儿彩云许配给冯京为妻,并说这是皇帝和贵妃的旨意。冯京毫不在意地看了看摆满厅堂的妆奁、礼物,向张尧佐施礼说:“谢谢张大人的美意,家母已为晚生与王家的女儿订过亲了。”说毕也不赴席就告辞回家。 +o):grWvQ
jFip-=T{4
事后不到一个月,冯京即遵母命举行结婚大礼,迎接兵部郎中王丝的女儿文淑过门成亲。他俩是十几岁时在藤州经双方父母订下的亲事,现在久别成婚,自是更加亲爱。后来,文淑以冯京的官职品级被封为文安郡夫人。 Mdh]qKw
;&'r yYrex
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Gpi_p
,Xr`tQ<@
皇祐三年(10S1年)冯京被派任荆南府[(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江陵、公安、潜江、监利、松兹、石首、枝江、建宁等县(市、地)]任通判(知府的佐官,对府的行政、军事有裁可、连署和监察官吏的实权)。这两年,荆南府所属几县屡遭旱涝灾害。人民困苦不堪,盗贼蜂起。朝廷派司谏(官名)韩贽安抚荆湖北路,到达荆南,令冯京察报灾情。冯京到各县视察灾情后,一面如实上报,一面严令受灾各县依据各户灾情轻重,分别给予减免租赋。同时准许各县动用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及发动绅商富户乐捐钱物赈灾,对乐捐者发给功德牌,并宣布,凡持有功德牌者,申请准其子弟人府学、县学肄业或纳贡捐官,都给予优先待遇。 9tb-;|
bZr,jLEf
另外,责成各县拨款和劝导富户捐钱雇请当地能劳动的灾民修筑灌溉和排洪道,一方面可缓解来年灾情,一方面使能劳动的灾民也可得些工钱养家糊口。 ?1zGs2Qs
78r0K 5=
一年后,灾区人民逐渐渡过生活难关,恢复正常生产,这时冯京奉调回京,当他离府出城这天早上,老百姓扶老携幼到城外拦住他的马头,苦苦央求他不要离去,他只好答应留下来禀奏朝廷继续留任。并劝众人回家听候朝廷批文。他也即时回府衙,待到天色将晚,才带着家眷随从出城转回京都待命。 }h1eB~6M
bYZU}Kl;(
_#MKp H
/DP0K
@%
5SZa,+]
六、两娶相门女 f( Dtv
G:y+yE4
皇祐四、五年间(1052—1053),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掌理秘书、图籍的官署)、登闻鼓院(掌理官民建议、申诉的官署)、磨勘司(掌理官吏考核升迁的官署)和吏部南曹三司(掌理官吏任免、考课、升降和调动的官署)任中高级官员,并被命同修起居注(侍从皇帝及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这期间,他的夫人王文淑突然发病去世,张尧佐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托人再次提亲,要把女儿彩云嫁给冯京,冯京的母亲不愿与玩弄权术的张家结亲,便与老宰相文彦博的夫人商量,文夫人知道昭文馆大学士、宰相富弼的长女尚待字闺中,就请老宰相到富家试说亲事。富弼早知道冯京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即当面答应将长女若兰许给冯京为妻。后经文夫人与男女两家几次商议,遂择日举行婚礼。 *K|ah:(r1\
.;qh>Gt
若兰自幼文静好学,工针黹,能诗善画,过门后与冯京亲亲爱爱,并得婆婆十分喜欢,后以冯京的官品被封为遂宁郡夫人。 Z/!awf>
*_7/'0E(3
后来冯京被擢拔为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继任右正言(掌管对皇帝进行规谏和荐举人才的官员)、龙图阁待制(侍从皇帝以备顾问和起草诏书的官员)。时因岳父富弼是当朝宰相,为避嫌外调知扬州(州的军政长官。扬州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高邮、宝应等市县地),转调知庐州(辖境约当今安徽省合肥、六安及霍山、庐江、巢县等市县地),后调江宁府(辖境约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六合、江浦、溧水淳,句容等县地)。 ;)wk^W
e ;^}@X
这几年,冯京的第二位妻子若兰随着奔走各地,料理家务,积劳成疾,在江宁府病逝。冯京奉调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和昭文馆(掌理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的主官。 _!!Fg%a5"R
9_?e, Q
若兰的妹妹若竹见姐夫冯京日夜操劳,内助乏人。有意接替姐姐嫁与冯京。老父富弼也同意女儿的想法,遂由若兰的母亲与亲家、冯京的母亲商量决定,冯富两家再次联婚。后若竹以冯京的官品被封为安化郡夫人,与冯京白头偕老。 8!HB$vdw7
cx ("F/Jm
因冯京在科举考试中三次夺魁,在婚姻中先后娶宰相的两个女儿为妻,所以人们常说冯京是“三魁天下儒,两娶相门女”。 h&n1}W+
*A4eYHn@
y. 1F@w|
2i;ox*SfpU
jVZ<i}h0B
七、直言遭贬 Pf<yLT]
|i#06jIq
至和元年(1054年),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去世,宰相刘沆为迎合皇帝意旨,讨好张家,上表奏请册封张贵妃为皇后。皇帝当然诏准。却有素性耿直、时任礼官的吴充以为现今宫中有曹皇后在,不当另封皇后而上疏表示反对意见。刘沆接疏,即把吴充调离朝廷,贬到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去做地方官。冯京为此事上疏给宰相转奏皇帝,申说吴充所议实合礼法,不应加罪贬逐。刘沆极为不满,立刻奏请皇帝把冯京贬去濠州(治所今安徽省凤阳县东)。皇帝说:“冯京素肯直言任罪,不必外调。”但还是罢免了冯京同修起居注的官职。仍然下诏册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封其父张尧封为郡王,封其伯父张尧佐为太师。 +95v=[t#Ut
aEh9za
此事23年后(神宗熙宁十年),吴充在朝任宰相兼国史馆大学士。冯京为明堂仪仗使,并奉诏同修两朝国史。在修国史宴会吴充先赋诗纪盛,各编修官均即步和,冯京也即席和诗一首,对吴充的才学、政绩和气度倍加赞誉。诗云: ||.Hv[
]V*
}}ic{931
天密丛云晓,风清一雨余。 7!h>< sx
IF-y/]
三长太史笔,二典帝王书。 ?L0k|7
-(>Ch>O
接武知何者,沾恩匪幸欤! 0
x' d^
8ICV"8(
吐茵平日事,何惮污公车。 -|f0;Fl
/AyxkXq
八、安抚陕西 Y/"t!
&CSy>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