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三陵之首 清朝祖陵永陵之谜 A#<vG1 清朝的祖陵在赫图阿拉城西北的桥山山麓,这里埋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祖先的遗体。陵墓从努尔哈赤时开始建造,直到顺治十六年才真正完成,陵墓修建得红墙烨烨,金门灿灿。后代帝王如康熙、乾隆都曾东巡祭祖。不过永陵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
<J6-J
\X&]FZ(*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称为兴京。在这前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西北的桥山山麓挑选了一块濒临苏子河的平阳之地,为他的祖先们修建陵寝。最初这里埋葬着曾祖福满的遗体和六世祖盖特穆的衣冠,当时定名为兴京陵,寓意祈佑女真人能兴旺强盛。至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东京辽阳,同时将祖父、父亲及父伯、兄弟等墓葬由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冈移葬于辽阳阳鲁山,也称为“东京陵”。 b.QpHrnhtK
$fj])>=H
顺治十六年(1659),将东京陵祖茔遗骨从辽阳迁到兴京陵归葬,并改称为永陵,追谥列代祖先,还将桥山封为启运山。这座清王室营建最早、安灵最多的陵园坐落在辽宁省新宾县启运山下的苏子河畔,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亲塔克世(显祖宣皇帝)、伯父礼敦(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多罗格恭贝勒)以及他们的妻子。 x+4vss
Z[Wlyb0
永陵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有“郁葱王气烟霭”之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z?1Gj;W(
M]c7D`%s
陵园四周以红墙围绕,由陵前神道、下马碑、前院、方城、宝城几部分组成,平面成正方形。 fD'/#sA#'
F[5S(7M
7
神道长1000米,宽13米,纵向南北直抵陵园正门。神道南端各置下马碑一座,上面刻有五种文字“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提醒人们到这里后已进入皇家陵园,要肃然起敬。穿过正门,门内横排四座碑亭,依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是肇、兴、景、显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石矗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室制度,前边方城中设享殿,左右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给红墙黄瓦增添了不少色彩。
L>SZgmV+ 盛京三陵 ylk{! 碑亭往北进启运门就是启运殿了。启运殿是祭祀拜谒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高筑于月台之上,耸立入云,东、西配殿左右夹拱,更显得大殿的高大。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帛楼一座。大殿内供奉四位祖先皇帝和皇后的神主牌位,每年接受子孙后代的祭祀。 g^1r0.Sp{8
K}
+S+
*_
启运殿往北是宝城,俚俗称为月牙城。城宽22米,纵深19米,呈八角形,近4米高的砖墙环护在四周。宝城依借山势分为两层平台,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检骨迁葬,还有肇祖孟特穆的衣冠冢。 f%c06Un=
Z;hyi'rPJ
宝城正中的兴祖直皇帝福满墓前,原有数十丈高的老榆树一株,根深叶茂,如伞如盖,荫庇数亩,枝干盘曲纠结,“状若神龙”,树身生长瘿结数百,十分奇特。乾隆皇帝于1778年曾东巡到永陵祭祖,作《神树赋》,赞叹“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神树在同治年间被狂风摧倒,并压坏了启运殿的后坡,后枯死。 Vl<`|C>
Ig<}dM.Z[
关于永陵,还有几个谜团没有解开。 )AOPiC$jL
vCj4;P g
努尔哈赤最早建兴京陵是在什么时候?一般观点认为是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目前已出版的关于帝王陵寝的书上大多是这样提的。这种说法最早是日本人前田升在1938年出版的《永陵及其附近遗迹调查报告》中提出,其根据是《兴京县志》中说:“戊戌秋八月,谒陵礼成。”从而断定努尔哈赤在建国前就建成兴京陵。这种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怀疑,人们亦将《兴京县志》翻了出来,见原书上是这样写的:“神皋吉壤,奠我丕基,长发之祥,万年垂裕,我皇上孝思维则,赞绪迪光,四谒丹邱,志虔仪肃。戊戌秋八月,谒陵礼成后,敬视寝原,增拓禁步,法制益严。”这个“我皇上”是谁?原来是指乾隆皇帝东巡谒陵,与努尔哈赤无关。大清皇帝出于“敬天法祖”,从康熙十年起,始有“东巡”祭祖定制。乾隆皇帝共有四次恭谒永陵,因而文中有“四谒丹邱”的字样。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是他第三次东巡。这种说法推翻了万历年间建陵的说法,但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哪一年开始兴建,这个问题仍无谜底。照笔者看来,建陵有可能在努尔哈赤建国之前,但不可能离1616年太远。 /T,zZ9=
7'Lp8
再如福满墓前神树倾倒的时间,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各种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如《沈故》卷一记载,倒伏时间是同治七年(1868),金毓黻《东北遗闻》卷八及《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说是同治十三年(1887)二月十九日。另有人根据《清穆宗实录》的记载,认为神树倒伏是在同治二年七月十三日,据永陵总管海亮的禀报:“自七月一日起阴雨连绵十有余日,地气滋润深透,十三日风雨复作,以致神树倒塌,垂压殿檐。” ]bIt@GB
sF y]+DB
永陵陵山属长白山余脉,林木葱郁,犹如一条安详躺卧的青龙,守卫着神秘肃穆的陵园。永陵在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小,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因为他们的后代显赫才将陵修建得这般隆重。永陵方城也设有城堡式的箭楼、角楼、马道,陵寝设有地宫,然而比起那些庞大的皇帝陵墓,永陵虽得天地之灵秀,但还是显得淳古而质朴。 g;8M<`qvf
x8Q~VVZr
永陵的陵寝建筑既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结合起来,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