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长陵明楼
图片: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YM}a>o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圆”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明代文献中又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2华里。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则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的制度。 1q6)R/P
这座明楼,明朝及清初时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因此《帝陵图说》有“栋梁楠梗”的记载。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明十三陵的明楼凡“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所以,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管工的大臣们特向乾隆皇帝上奏说:“今若就其形势仍用木植修换,恐难持久”,并提出各陵明楼的修复,应按照永定二陵明楼的起券方式,“一律改发石券”。 lPy|>&Yc
长陵明楼在该次修缮中,因此改变了结构。首先,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其次,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死,故此,现在前后券门通畅如故。而明楼的外观则形制基本如旧其中,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仍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 此帖被行山乐水者在2013-05-08 19: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