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4/4     Go
主题 : 困境中挣扎 ,希望里博弈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51
威望: 2662 点
金钱: 2790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143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2-23
30楼  发表于: 2025-02-19 14:43

我们在共修的时候,除了戒行的清净,为什么同参道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

这一点蕅益大师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说,在共修当中,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参道友,你宁可少,不可草。

我过去曾经听到一个莲因寺的住众跟我讲说,以前忏公师父盖莲因寺的时候,他请建筑师来规划。一开始建筑师规划的道场非常大,忏公师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道场这么大没办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为什么道场大没办法修行。

后来忏公师父又加了一句话,他说,莲池大师——祖师修行的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个人,这个末法时代不应该盖这么大。那其实跟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场只要有一个人烦恼特别粗重,他的磁场特别的污浊,整个修行的功力都会全部被他拖下去。

所以蕅益大师说,找不到同参道友,你宁可一个人独修,一个人独住。这个地方就正式地提出警告,你共修当中的同参道友是要拣别的。如果有一个不清净,你这个修道的道场都不成就了。所以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这个地方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净,同参道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记》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51
威望: 2662 点
金钱: 2790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143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2-23
31楼  发表于: 前天

洞見悲歡離合|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时间,如同业力的流转,将不同的际遇赋予不同的地点和众生。世间的幸与不幸,皆是往昔业力的感召。有的人因善业成熟,于繁华都市中尽享幸运,顺遂如意;而有的人则因往昔恶业,在偏远乡野承受生活的重压,困苦不堪。
正如《华严经》所言:“一切诸报,皆从业起。”这看似无常的命运交错,实则是因果的必然呈现。在这业力的轮转中,生活的舞台上,悲欢离合的故事不断上演,或喜极而泣,或悲痛欲绝。但佛法亦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这些看似苦难的境遇,皆是修行的增上缘。只要众生能以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去觉悟,放下贪嗔痴,修持戒定慧,便能超脱这因果的束缚,不再被业力所左右。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51
威望: 2662 点
金钱: 2790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143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2-23
32楼  发表于: 昨天

一定要找一位同行同知见的善知识,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
净界法师 
我们的障碍,说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这个障碍的本身是从内心的妄想变现,换句话说,这个障碍是从内心生起,而最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闭关,他闭关请我帮他护关、帮他送饭,刚开始什么事帮他招呼一下,他那个时候是专心拜佛,一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他是准备拜三年。
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内心起了一个很大的烦恼,他那个时候把我叫过去说:净界法师,我现在内心当中有很大的障碍冲不过去了,我不管持咒、念佛、修止观,就是完全过不去,我一定要出来,非出来不可。
我说「你再想想看」,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开导一些佛法的因缘观,差不多讲了三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也不是很久,讲完以后他心开意解。他告诉我说:奇怪,你跟我讲这个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一样。
后来我就知道当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时候,你自己容易颠倒,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所以说修行为什么要同见、同行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根,但是我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诸位要知道我们是有烦恼的众生,这个烦恼是潜伏在内心的深处,既然有烦恼,有因缘的刺激它就会出来活动。
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谁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善知识不加以适当的帮助、开导、安慰,他可能就会因一时的颠倒而退转,前功尽弃。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天台小止观》警告修行者:初学者你不要一个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识,依止大众僧团,依止同见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觉不出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实要修行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你内心深处的烦恼逼出来,逼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会颠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就觉得不对劲,修行不得利;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用清净的法语开导你就变成非常重要,旁观者清,他这个时候,在你正念跟烦恼打成平手的时候,他适当的拉你一把,这个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条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我有障碍,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碍,我开导你、我拉你一把,这样子大家依众靠众,大家都得到增上,这条戒是这样的意思。​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51
威望: 2662 点
金钱: 2790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143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2-23
33楼  发表于: 3小时前

一个人会产生憍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有一种人是愚痴,就是说他这个人可能是一路修福报的,他也就不重视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对生命观照的重要,这种人当然对于听闻佛法也就没有兴趣了,他也不觉得这件事对他有什么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报来憍慢,这种人我们就不提了。

第二种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贵,但是他有一个地方有问题,就是他没有把佛法用来回光返照,他累积佛法的知识以后,只是用佛法来为人演说,没有把佛法的道理来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为足,就是有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些他都学过了」。

我们一个人能够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种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对佛法没有疲厌的心情,你每一次的听闻,佛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对你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灭恶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听闻,二次的灭恶生善,就像我们在疗病,擦一次药就有一次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不把佛法回光返照来调伏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你都学过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缘来憍慢。西藏有一个上师叫敦珠仁波切,他讲一个重要的话说: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亡,我们今天还是要学习。你看这个上师讲这个话出来!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虽然是数数的听闻,但是每一次的听闻,在我们的心中都发挥了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何乐而不为!所以憍慢是不对的,应该要数数的学习。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51
威望: 2662 点
金钱: 27909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1432(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2-23
34楼  发表于: 3小时前

净界法师 : 修行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要用高标准要求别人!

简单的说,菩萨教化众生要先开方便门,给他暂时的安乐,满足他现前的希望,他欢喜以后,再开导他佛法究竟的道理,给他究竟的安乐,如果这个菩萨不能施设方便、也不能够开导真实的道理,这样子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度化众生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所以在《法华经》的意思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他内心有这个希望,他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虽然不好、不圆满,但是可也是无可厚非,菩萨你就不满足他的希望,这个时候他入道无门,看到佛法这么的高超、这么的高峻,门坎太高,他就不学佛法了,他就去学一贯道、学基督教。

就是说虽然他这个希望很狭劣,但是也不妨给他当做踏出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说一个人学习佛法,他不是一开始就生天了,他也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哪一个人不是唱炉香赞起欢喜心刚开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忘掉自己的过程,我们就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众生,你要怎么样、他要怎么样,结果众生受不了,因为你跟他的希望差太多了,他就放弃修学佛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恒顺众生的根机。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要有给众生一个次第的阶梯,先满足他暂时的需要,然后再引导他慢慢达到究竟的安乐。

节选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4/4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困境中挣扎 ,希望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