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
快速浏览
≌≌《风水择日区》≌≌
≌≌阴宅风水≌≌
≌≌峦头欣赏≌≌
≌≌阳宅家居≌≌
≌≌择日择吉≌≌
≌≌卫星图片≌≌
≌≌问题-讨论-经验-理论-综合研究≌≌
≌≌三元-三合-飞星-辅星-综合讨论≌≌
≌≌《起名预测区》≌≌
≌≌起名改名≌≌
≌≌八字命理≌≌
≌≌奇门遁甲≌≌
≌≌六爻预测≌≌
≌≌测字解签≌≌
≌≌《术数资料区》≌≌
≌≌风水择日资料≌≌
≌≌命理起名资料≌≌
≌≌《信仰文化区》≌≌
≌≌佛学世界≌≌
≌≌道家天地≌≌
≌≌诗词文学≌≌
≌≌中医知识≌≌
≌≌行善捐助平台≌≌
≌≌《休闲生活区》≌≌
≌≌风水故事≌≌
≌≌七嘴八舌≌≌
≌≌易友联络≌≌
≌≌《网站管理区》≌≌
≌≌坛务工作区≌≌
登录
注册
游客
帖子:
今日:
我的主题
我的回复
我的收藏
好友近况
登录IP: 3.145.47.193
首页
搜索
社区服务
广告管理
勋章中心
帮助
道具中心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推荐排行
wind
blue
wind5
≌≌阴宅风水≌≌
≌≌行善捐助平台≌≌
≌≌择日择吉≌≌
≌≌阳宅家居≌≌
≌≌八字命理≌≌
≌≌七嘴八舌≌≌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 帖
主题 :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使用道具 |
复制链接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阿难
级别: 护坛版主
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92
威望:
1570 点
金钱:
30101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8 点
在线时间: 3752(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1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04-01 10:43
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0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再版序
一、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二、示容玉居士
三、示刘存赤
四、示玉觉禅人
五、示董智光
六、示嵩璞恩山主
七、示念佛切要
八、示袁郑二居士
九、示性觉禅人
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十一、示修净土法门
十二、示净心居士
十三、示沈大洁
十四、示盛莲生
十五、示无知鉴禅人
十六、示大凡禅人
十七、示凝畜通禅人
十八、示等愚侍者
十九、径山禅堂小参
二十、示念佛参禅切要
二十一、示慧镜心禅人
憨山大师进修法要附
再版序
净宗法要一书,原出于憨山大师全集,憨山大师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慧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净宗法要,乃清道光赵钺居士自全集中所选录出,内容精简,开示习禅修净学人,句句踏实真切,大师确实修行过来人也。
民国三十九年冬,余往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禅堂时,一日忽从废纸堆中发现此书。虽已破旧不堪,而其封面净宗法要四字夺人眼目,即时披阅一遍,心大欢喜,生难遭想,全身毛孔一时通畅,不可言喻!内心叹为希有法宝。
全书法语二十一篇,另加书前附文一篇,共成二十二篇,精要开示,随身法宝,至今已有四十二年矣。近又再读再喜,决心再版以供诸方大德法侣共沾法益,藉此以明修行要旨,以期早日见性明心,最后同登西方上品莲也。
佛历二五三六(一九九二)年佛欢喜日
旧金山般若讲堂智海谨序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近今修净业者多矣,然有效有不效,生死根株未断故也。偶读梦游集,见其策进学人处,直抉病源,语语痛快!虽从上诸祖竭力提唱,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因摘录此册,俾净业行人得有切实下手功夫,不致虚度光阴,有名无实;亦令知生死大事,断非浮沉悠忽者所能希冀也。同人赞助,愿共流通,用付剞劂,以广法施。赵钺谨识。
一、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获益,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知,又无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余蒙遣雷阳,复来五羊,有善士某某辈,十余人作礼,愿乞教授优婆塞五戒法,余欣然应请,即为羯磨,自是归心日诚,听法弥笃。余哀其未悟,愍其不达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专心净业,痛厌苦缘,归向极乐。月会以期,立有规制,以三时称名礼诵忏悔为行,欲令信心日诚,罪障日消,必以往生为愿。果能此道,虽在尘劳,可谓生不虚生,死不浪死,岂非真实功行哉!然佛者觉也,即众生之佛性,以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名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由是观之,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维,应当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况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倘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二、示容玉居士
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死之所不变,代谢之所不迁,直超万物,无所终穷,故称无量寿。此寿非属于形骸修短,岁月延促也,吾人能见此性,即名为佛。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即众生,不迷则觉,觉则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即起觉,觉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嗔痴业,当下冰销,业垢既销,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
三、示刘存赤
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由是观之,众生与佛,本来无二,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但心净是佛,心垢即众生,生佛之辨不远,只在心垢灭与不灭耳。以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名为佛,岂假他力哉。无奈一切众生,无始业障深厚,烦恼坚固,难得清净,必假磨炼之功,故参禅念佛,种种方便,皆治心之药耳。众生心垢难离,必须工夫精勤调治,垢去心明,故说众生本来是佛;非一向左烦恼垢浊之中,妄自称为佛也。参禅看话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知识决择,多落邪见。是故独于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若以念佛话头,蕴在胸中,念念追求,审实起处落处,定要见个的当下落,久久忽然垢尽明现,心地开通,此与看公案话头无异,是须著力挨排。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紧勾当,此到穷年,亦不得受用。此则自误,不但一生,即从今已去,乃至穷劫,无有不误之时也。子试著实审究,果在烦恼垢浊之中,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彻底穷源耳。子只默默自验,万无一失,若到真离垢处,如经云:明相精纯,不为客尘烦恼留碍,如此不唯弥陀接引,即十方诸佛,亦皆同声称赞矣。
四、示玉觉禅人
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缘,尽情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有无始习气种子,不得干净,必须参一话头,先把从前妄想,一齐放下,不容潜生,缓缓专提一句阿弥陀佛,著实靠定,要观此念,从何处起?如垂纶钓,于深潭相似。若妄念又生,此因无始习气太重,又有放下,切不要将心断妄想,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定,放下又放下,缓缓提起一声佛,定观这一声佛,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世人把此当作一句说话,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是得力处。如妄念又起,即咄一声!只问是谁?妄念当下扫踪灭迹矣。睡时一醒,就提起话头,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饭动静亦如是。在稠人广众中,不见有人,在诸动中,不见有动,如此渐有入处,七识到此不行。如此日夜靠定,不计工夫,一旦八识忽然迸裂,露出本来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但参禅之时,不要求悟,任他佛来祖来魔来,只是不动,念念单提,行将去,中间再无疑难。如是绵绵密密,心心无间,日用间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五、示董智光
学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随时消旧业,切莫造新殃,佛为业重众生,开忏悔一门,最是出苦方便。偈曰: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须是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不被妄想颠倒所使,则诸业无因,以妄想乃诸业之因也。此何以故?由无始来,迷自本心,生生死死,以妄想心,造种种业,业习内积八识田中,以无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恶种发现业芽,是为罪根,一切恶业从此而生。今欲旧业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长。若能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于日用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消除也。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无物之心,是谓实相。若常观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谓观照三昧。若自心烦恼深重,无明障处,不自觉知,如此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即将念佛审实公案,正当著力,提起一声佛号,横在胸中,即便审究,这念佛的毕竟是谁?随提随审,将此疑团,如已命根,更不放舍。一切动静闲忙,去来坐立,唯此一事,更无余事,如此用心,才见妄想起时,就将此话头一拶,则当下粉碎,自然扫踪灭迹矣。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实提撕,故不能敌妄想耳!若敌得妄想销处,便是旧业消灭时也。舍此一著,更向心外别求,则诸佛出世,亦无忏悔处,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恶习强胜,力不能敌者,在昔佛有明诲,若修行人,习气不除,应当一心,诵我无为心佛所说心咒,此实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识潜流习气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须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难破之贼,必请上方之剑,此须早晚二时,自取方便,唯以参究功夫为第一义耳。
六、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审实念佛的是谁,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著力,一眼觑定,只提话头的毕竟是谁?如此下疑,疑来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潜流,一觑觑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情,又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中,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厮挨,方是真实用功之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六欢喜时节也。
七、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时,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炕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八、示袁郑二居士
尘劳中人,在五欲淤泥,纵有超世之志,无奈世间种种牵缠,恶习知见,内薰外诱,最难入手。要将从幼所习文字语言,即上大人,孔乙己,亦须吐却,不得存一字在胸中,将从前一切妄想习气,一齐抛却,一切功名家缘,儿女之情,一齐放下。只教胸中空荡荡地,了无一物,便将身心世界,内外俱撇。单单提个念佛的是谁话头,重下疑情,如空中橛子疑来疑去,直疑到推车拄壁,行不得处,不可打退鼓,从此更发精彩,只管勇猛做将去。如此用心,自然久久迸出本来面目,得见好消息。若任软暖习气,放不下胸中恶物又被妄想所使,夹杂缠绵,枉费精神,世俗中不能作人眼目,翻为笑具,自误误人,何益之有!
九、示性觉禅人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至有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礼诵念佛,一生辛苦,到底于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于生死分上,了没干涉,禅人发心,真实为生死大事,先要办一片长远决定不退之志,单提一念,不悟不休。第一不得指望速成就,释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炼身心,岂是纯根耶?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的是谁?一则审实话头,最易得力。只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都是用心的时节。六祖云:若论此事,轮刀上阵,亦可做得,此之谓也。禅人有志,真为生死,便从此一路下脚。
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决不决耳。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燃,志要一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觅还丹,喻参禅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单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耳。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十一、示修净土法门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切要。经云:心净则佛土自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业所感,故但受诸乐。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之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在,任自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花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则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成就。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行,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十二、示净心居士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焉能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皮面,驴年无受用时。
十三、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尝不从离念中修,若是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之抱桩摇橹,只这要他不生的一念,即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只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佛祖教人,只是了悟无生,则大事毕矣。然无生岂如木石枯桩耶?要在生处了无生为第一义。且参究乃无生也,念佛乃生心也,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的工夫,正当做时,先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连放下亦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当下空空寂寂,不见有一念生矣。就从此空寂中著力,提起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如此提一声两声,三五七声,正当提起时,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疑情少松,又似前提,又审又疑,单看此念佛的毕竟是谁?向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元无二法。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又不可贪求元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欢喜,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元言妙语来作证,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奇特处,纵做了手,依然只是旧时人,只是旧时行履处,不曾增益一毛,但只是眼睛光光亮亮,不被他见闻觉知瞒昧也。
十四、示盛莲生
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本来不有,当烦恼时,近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念顿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就,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拶,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援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若不观心,而求脱苦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
十五、示无知鉴禅人
世间一切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愚痴之人,但知为一身贪求,种种口体受用,将以为乐,不知乐是苦因。既知是苦,必要发心修行,求出苦之道。修行之要,先须看破现在身心境界,当观此身,乃四大假合成形,则不为此身,谋求种种受用之乐。次要了知现前日用,见闻觉知,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种种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如今发心修行,第一要看破此心是妄想,凡起心动念处,便是业根,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转。日用密密观察,妄想起处,就要看破,看破则当下消灭,切不可随他相续攀援,往而不返。若观察不定,无巴鼻时,但将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紧紧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话头作主,但见妄想起处,即提起一声佛来,是谓正念,正念现前,则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时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为主,其余一切妄想皆为客,主客若分,久久纯熟,则妄想自消、真心自显矣。
十六、示大凡禅人听演楞严宗旨
已矣哉!一切众生,流转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之过咎也。原因最初一念无明,遂生妄想,妄想积迷,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种种诸业;以妄想不断,故生死苦果无穷,流转不已。今佛明言,因一念妄想,薰变十二类生;况众生日用,念念妄想,念念受薰,则一日一夜,生死无穷;况有识以来,乃至尽命,念念妄想,所作恶业安可筹算!且佛又云:此十二类,亦各各具十二类生,如此则交相薰发,业因苦果,又岂得而思议耶!禅人既秉佛教,当遵佛语,大生惭愧恐惧,发无上心。从今将一往生平,驰逐攀缘妄想之心,一齐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消归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断。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净因也。果能将此净念,薰前染污苦因,变而为净土真因,则顿令无量劫来生死苦因苦果,变而为净土乐因乐果矣。总之,圣凡本无二路,皆因染净薰变之力耳。出苦之要,舍此向外,别求元妙知见,总为自欺也。
十七、示凝畜通禅人
念佛虽易,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殊不知为真实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错误耳?且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致,凡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心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静中,不杂不乱,久之梦寐一如。若是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生净土之时节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分,尔其勉之!
十八、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十九、径山禅堂小参
从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己而已!向来有公案话头之说。到大慧禅师,方竭力主张,教学人参一话头,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薰,相续流注,妄想不断,无可奈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头,如斩乱丝,一斩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行。此正是达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今人参禅做工夫,人人都说看话头,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那话头上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便说偈呈颂,当作奇货,正不知全堕在妄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若是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是最钝根的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增上慢人,可不惧哉!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不是在门外做活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也。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功夫切要处,大家商量,高明达士,自有以正之。
二十、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这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沉无记,惺惺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沉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始信自心,本来如此。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元妙知见,但凡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认著,一咄便悄,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唯自心所现,不从外来,应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人但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从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永无疑矣。
二十一、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已。参禅乃此方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而末法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是缺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参禅未悟之时也,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憨山大师进修法要附
答郑昆岩中
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最易得力。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元妙,这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功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惟有心内烦恼,无状横生。或恣念横发,或心生烦恼,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田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被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直拶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灯,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则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持楞严咒心,丈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实朴朴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矣,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第一不得贪求元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元妙。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元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彩,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所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堪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补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实法耳。这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抛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革+冓)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千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处也。
○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迷路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歧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这里透过始得。
大师此篇,虽不专为净宗而说,然修净宗者,欲求现生取办,此数则乃必透之关,较之省庵法师念佛著魔辨,尤为指点亲切。因附录于此,以便学人随时体验,未必非净宗之一助云。赵钺谨识。
来自:
顶端
回复
引用
分享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憨山大师:净宗法要
http://ok88ok88.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