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八大名坟与传说 >d#oJ?goX
;VM',40
【序言】宣传和弘扬富顺千年文化,应是多渠道、多方位的,改革开放以来,富顺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利用,努力抓好劳务输出,同时也开展好自身的系列宣传活动。利用富顺的豆花文化节、千年古县等打造富顺,把富顺展现出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来看看富顺城市的变化,新农村的面貌,晨光工业园区的崛起,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和谐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作为富顺的一分子谁都感到自豪和骄傲。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好的转移,想用没想到的方式去继续宣传富顺,不知妥否?只想更多的人了解富顺,更多的人来富顺作客,更欢迎他们来选块‘风水宝地’投资经商,最终取得共赢。现将富顺政协文史委收编刘少作先生查考撰写的《富顺八大名坟》摘转供大家赏阅。为了历史性,未作任何加注,八大名坟虽在民间早已成为故事流传,亦会让你百读不厌。 VGFWF3s
—— 山高水长 8/q6vk><
j7r! N^
i
T* !3
富 顺 八 大 名 坟 LF o{,%B
'lmZ{a6
解放前的富顺,茶馆林立,光顾客大都是六旬开外的老人,谈语内容前三皇、后五帝,里县掌故,名胜古迹,富顺才子、八大名坟等等。其中八大名坟,由于年代久远,系葬何人,何地,鲜为人知。1991年10月,我以退休者姿态,去诸坟作了实地查考。现就查考情况和笔者已往知道的史实,整理如下: &"X6s%ZH|
明朝年间,省外一位姓吴的风水先生来到富顺选择了八棺墓地。这些地方皆钟灵毓秀,环境优美,葬得此地者,后世子孙均飞黄腾达,故人称八大名坟。 fzcPi9+
八大名坟是:甘、唐、熊、范、李、郭、刘、杨。 *;^!FBT
八大名坟之一 QY14N{]T\p
甘坟:甘为霖墓,在邓关晨光村楚石山上,建于明嘉庆丁酉年,占地面积65平方米,土冢长12米、宽10米、高1.8米。墓碑为楚石建造,高3.45米、宽0.98米,弧形碑帽上双面刻二龙戏珠深浮雕图案,碑身阴刻篆文“明赠工部尚书可壮公墓碑”。该碑局部已经风化,具有历史、艺术、书法价值。 "s-e)svB
楚石山风景如画,山岭连绵,峰峦高耸,独立苍秀。坟墓座落山岭下,前面是月亮形的空旷平坝,良田千亩,阡陌交通,田畴错落;左边岭上是直冲霄汉的古建筑回澜宝塔,右边是松树参天的孝子棺山,有汉族朝董孝子墓,为县中古墓之最;再前面是汹涌澎湃的沱江一泻千里,岩下江边有一合掌闭目的天然石佛面江而坐。江对面有著名的鹞子岩,悬崖陡壁,苍鹰盘旋。岩上有一冬暖夏凉的仙人洞。洞的右侧,是屹立蓝天的石鼓,与天然石佛遥遥相对。“石佛对石鼓,金银五万五”,指的就是这里。 MtE18m"z
甘坟于一九九0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b8c^u#r
八大名坟之二 Qa*?iD
唐坟:墓主不详,墓址在共和乡丁海村八组,黄硐桥公路旁山下,建于明朝年间。笔者儿时常来墓地玩耍,那时土冢高大雄伟,墓前有石碑三块,另有石人、石马、望柱等在墓前排列。而今,土冢和配套建筑已经全部毁损。墓后因有连绵不断的九个山峦逶迤起伏,当地人遂称该坟葬的是九龙狮子地。 2K >tI9);
墓前是一望无垠的丁家菜坝,滚滚沱江从坝前由东向西急流而去。河对面是独立苍秀的古刹“东山寺”,有清浊二池,闻名全县。右边是清朝光绪年间成立的县里最高学府——富顺县中学堂,厚黑学始祖李宗吾先生在这里任过校长和写出了著名的《厚黑学》一书。现在是省重点中学富二中。左边是清澈的菜花溪水。 X( Q*(_
传说此坟是天葬坟。出葬那天抬棺至此,天空忽然阴霾密布,大雨倾盆,人们只好躲雨。很快雨过天晴,红日当空,但见棺椁已被山洪泥水淹埋,风水先生就叫人挑土加堆,筑成坟垣,故曰天葬坟。后来此坟子孙在雁瓦当上了皇帝。 %1f, 8BM
唐家原本很穷,明朝时出了一个走乡串户的“待召”(理发师),人呼唐待召。廿多岁的唐待召出门闯江湖,有一天走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传说这里名叫雁瓦国),唐待召被一官宦人家的佣人请进府去为大人理发。操作中,发现合家老少都在哭泣,待召便大胆地问起哭的原因,答曰:“我们雁瓦国的皇帝不久前驾崩,娘娘命令臣等依次轮流送去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可是头天晚上送去,第二天清晨便推出宫门斩首,今晚轮到我家,又只有这一个独生儿子,怎不叫人伤心落泪呢。” [t)omPy<c
待召听后,便为大人排忧解愁:“不要紧,反正我是一个人,我代替公子去死,如何?”大人满心欢喜,连忙叫人给待召洗澡、更衣,化装成公子模样,用大轿送进宫去。进宫后行至娘娘御榻前,站在罗帐外朝着帐内睡的娘娘打扇。扇至深夜,待召想:反正明天活不成了,不如将罗帐揭开,看一看,娘娘赤身裸体,正在熟睡。不见则已,一见此状,待召把心一横:明天既然要死,今晚不如洞房花烛!待召上得龙床,与娘娘进行了鱼水之欢。次日天明,娘娘传出圣旨,打扫金銮殿,新主登基。 m
,B,dqT
八大名坟之三 iV+'p->/
熊坟:系熊过之墓,墓址在城关镇新生街九幢房(原后街城隍庙正殿),建于明万历庚子年,清朝年间该坟已迁走,改建城隍庙,现在庙又被拆除,建成住宅楼房。 IX/FKSuq
该坟位于城中心制高点,左边是两峰苍翠一孤艇的西子湖,右边是北洞春秋的罗浮古刹,后面是郁郁葱葱的五府青山,前面是商贾云集的正大街。站立该处,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 !%w#h0(b
熊过,字叔仁,号南沙,富顺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兵部员外郎,祠祭司郎中。熊过学识丰富,博通经史,所为文章典雅朴质,其诗文与内江赵文肃、成都杨升庵、南充任少海并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任翰、李开先、吕蒿号称嘉靖八才子。嘉靖20年,太庙火灾,时熊过供职礼部,上书言事,被贬谪白盐井任副提举。时杨升庵已谪戌云南多年,熊与之过从甚密,遂成忘年交。熊过贬谪期中,遭人攻奸,再谪降为吴兴判官。嘉靖26年,又被诬告,蒙冤削职为民。以后熊过隐居骊泽山,闭门阅读,专心著述,为杨慎校订完成《五官律祖序》。晚年,将自己文稿交供门人严清汇为《南沙文集》八卷。 H<tk/\C
八大名坟之四 BPf;!.
范坟:系范珠之墓,墓址在共和乡丁海村十组的范家山上。建于明嘉靖丙申年,占地面积96平方米,土冢长10米、宽14米、高3.2米,墓前有石碑、石人、石马、望柱等排列。现在,该坟其它配套建筑已经毁损,只其土冢和一对石狮尚存。石狮长1米、宽0.8米、高2.1米,属坚石立体浮雕,后座前腿直立支撑,仰望蓝天,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Y)D~@|D,
墓前草地如茵,翠竹森森,距坟十米处一条清澈的菜花溪由东向西流去。左边是清康熙时建造的古刹“团标寺”,右边是清光绪年间成立的县里最高学府——富顺县中学堂。中间是气势磅礴的富顺另一八大名坟中的唐家坟。举目望去,视野开阔,白云缭绕。 "F_o%!l
范珠,字家隆,富顺县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性刚烈,持正不阿,官至浙江道御史,敢犯颜直谏。嘉靖初,由宗藩继任的嘉靖帝朱厚聪,欲尊其生父为兴献皇帝,称号不合于礼制,群臣谏止者,多受廷杖,褫革而仍廷诤不已。嘉靖帝欲以锡蛇毒刑止谏,范珠毅然解衣裸体,持锡蛇环于身,奏曰:“陛下纳臣言则天下治,不纳臣言则天下乱。”遂免用刑,赐联云,“柏府霜栋真御史,黄堂正直古诸侯。”后人称珠为铁面御史,入祀乡贤祠。 VrG4wLpLs
八大名坟之五 >R|*FYam
李坟:系李本之墓,墓址在高石乡鳌溪村五组黄泥坝上。建于明万历戊午年。李坟高大宏壮,当地人称“翰林坟”。举目望去,石人、石马、石象、望柱等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今往观之士冢已茫然无存,其它配套建筑俱废。村民李世坤大婆家收有一块长80公分、宽50公分、厚10公分的李坟内碑。李大婆说:“65年公社来人挖开翰林坟,取走什么,不知道,扔下这块有碑文的内碑无人过问,我便把它抬回家来垫箱子。”碑文文字系阴刻行草,其中开头是“追和王元美公投赠颜用志公有感。”全文96字,最后落款是庚午年五月廿一日李长春书及章。 ~vf&JH'!
墓周围是一望无垠的平坝,良田美池,四面环绕,阡陌交通,田畴错落。前面百米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由西向东静静飘动。下游不远处一座明代建造的石拱桥,是著名的“鳌溪桥”。 ?Q$LIoR
李本系明朝礼部尚书,其孙李长春,字元甫,号棠轩,富顺县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二甲第一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检讨、偏修、侍读、侍讲。曾纂修《大明会典》。在管理文官诰敕的职务中,办事谨慎,擢升御史礼部尚书。气节慷慨,刚直不阿,擅长文学,尤精于诗,著有《棠轩诗文集》。 x0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