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主题 : 林正三 《诗学概要》第一章:绪论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09-12 21:47

林正三 《诗学概要》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笔者则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此可知诗之产生,实系反应吾人之情感。此情感乃是人类对于天地、山川、风云、雨露、鸟兽、虫鱼、草木、花果及家国社会、人类群体等万事万物之情感。有真实之情感,才有美善之篇章。翻开整个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出诗在中国文学上,实居主流之地位,也有其光荣之历史,更是一束灿烂之奇葩。历代之名篇隽句,仍留传于你我之口语之中。由于我国文字为独立之音节,对于声调韵律易于控制,吟诵出来,铿锵悦耳,故能形成此一独特之文体,历数千载而不衰。民国以来,虽有新体诗之产生,然因未有平仄与押韵。是以无法展现出声韵之美,与抑扬顿挫之情致。直与一般散文无异。故其地位无法取代古典诗。
    考诸诗之起源,实肇始于民间之歌谣谚语。古人有云:「言为心声」。又云:「诗以言志」。大凡吾人心有所感,而发为语言,由于远古时未有文字,语言既出,为求易诵易记,需注重谐声合韵。故六经诸子,大都有韵之文,尤以诗经一书,更是篇篇用韵。盖无韵即不成其为诗也!尔后语言发生变化,古音渐失,是以吾人今日诵读诗经等古诗,于押韵之处,总觉扞格不入,此盖因诗经时代,乃是上古音之范畴,无法以今音求其谐韵也。至于大家耳熟能详之唐诗宋词,当时所使用之语音,乃属中古音之范畴,故于今唯有用中古音之读法,方能展现其韵味。由于闽南汉语仍保存中古音之声调,读起来铿锵悦耳,是以本省之教习古典诗者,率皆以闽南汉语之读音为准之缘故。
    至于历代诗学之源流,元人傅与砺(若金)于【诗法正论】一书中,论之甚详,于今摘录于下:

    夫诗权舆于击壤、康衢之谣。演迤于卿云、南风、载赓之歌。制作于风、雅、颂三百篇之体,此诗道之大原也。周官诗有六义,风、雅、颂为之经,而赋、比、兴为之纬。风、雅、颂各有体,作诗者必先定是体于胸中而后作焉!风之体如后世歌谣,采诸民间而被诸声乐者也。其言生而达事情、通讽喻。二南为之始,纯乎美者也,故谓之正风。诸国之风兼美刺,故谓之变风。豳风则诗之正而事之变,故亦以属之变风焉。雅之体如后世之五、七言古诗,作于公卿大夫,而用诸朝会燕飨者也。其言主于述先德,通下情,事有大小,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成康以上之诗专于美,故谓之正雅,成康以后之诗兼美刺,故谓之变雅。变风、变雅皆因正风正雅而附见焉。颂之体如后世之古乐府,作于公卿大夫,而用诸宗庙,告于神明者也。其言主于美盛德,告成功。其正则商颂、周颂,而鲁颂则不当作而作,比诸风雅盖亦变之类也。姜尧章云:「守法度曰诗,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述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通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观于此言,可以得风雅颂各体之义矣。然其言犹有未尽者,盖诗有体、有义、有声,以体为主,以义为用,以声合体。如今人之慢词小令之类,体制固殊,音律亦异。义之用则存乎人尔!自乐书不得传其体制,失其音律,是可惜也。若其义则朱子之传详矣。诗亡而离骚作,亦国风之变也,朱子集注以屈原所作为首,而附学骚者于后,是亦夫子删诗,而附诸国风于二南之意。自汉以来,由骚之变而为赋。故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当时去古未远,故犹有三百篇之遗意也。
    魏晋以来,则世降而诗亦随之。故载于文选者,词浮靡而气卑弱,要以天下分裂,三光五岳之气不全,而声诗遂不复振尔。刘禹锡有言八音与政交通,文章与时高下,岂不信欤?其间独渊明诗,澹泊渊永,敻出流俗,盖其性情然也。后世皆称陶、韦、柳为一家,殆论其形而未论其神者也。
    唐海宇一而文运兴,于是李、杜出焉。太白曰:「大雅久不作」,杜子美曰:「恐与齐梁作后尘」,其感慨深矣。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集其大成也。昌黎后出,厌晚唐留连光景之弊,其诗又自唯一体。老泉所谓苍然之色,渊然之光是也。唐人以诗取士,故诗莫盛于唐。然诗源于德性,发于才情。心声不同,有如其面。故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是以太白自有太白之诗,子美自有子美之诗,昌黎自有昌黎之诗,他如陈子昂、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高、岑、贾、许、姚、郑、张、孟之徒,亦皆各自为体。不可强而同也。
    自五星聚奎,而启宋之文治,欧、苏、黄、王等,出其文章之余,犹足以名世。后山、简斋、诲翁、诚斋亦其杰者也。然宋诗比唐诗气象敻别,今以唐诗宋诗杂而观之,虽平生所未读者,亦可辨其孰为唐,孰为宋也。大概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为远。达性情者国风之余,立议论者雅颂之变。固未易以优劣也。诗至宋南渡,末而弊又甚焉,高者刻削矜持太过,卑者模仿掇拾为奇;深者钩玄撮怪至不可解,浅者杜撰张皇有若俳优,至此而作诗之意泯矣!然陷溺其中者,方以能诗自负,见其有深于理致,如诲翁之作者,则指之曰此儒者之诗也。见其有涉于俚俗如诚斋之作者,则指之曰:此村学究之诗也。吁!此岂特不知诗哉,尤不足以知诲翁诚斋矣!盖诲翁诗如蒸民、懿戒诸作,不害其为二雅之正。诚斋诗如竹枝、欸乃之作,不害其为国风之余也。
    猗欤!本朝有亘古所未有之混一,故有亘古所无之气运,一时文人如刘静修、姚牧庵、卢疏斋,元复、赵子昂诸先达,固已名世矣!大德中,清江德机先生,独能以清拔之才,卓异之识,始专师李杜,以上溯三百篇。其在京师也,与伯生虞公,子昂赵公,仲弘杨公,曼硕揭公诸先生,倡明雅道,以追古人。由是而诗学丕变,范先生之功为多。曼硕尝语人曰:「近年诗流,善评者莫如刘会孟,能赋者仅见范德机」。熊锡峤曰:「范诗如绝色妇人,净洗脂粉与人斗妍,故无有及之者」。周静之谓余曰:「范公践履不愧古人,故其词翰亦不愧古人」。要皆自其胸次流出,不可强学而能也……

    上论已将自诗经以来,而至于蒙元之诗学源流及衍变,作一概括性之介绍,其递嬗之迹,昭然明矣。而明清二代,亦各有其风格与面目。王钧卿于【历代诗评注】序云:

    朱明代元,高(启)杨(慎)山林之作,蹑迹孟韦;溥荣(杨溥 杨荣)台阁之章,抗衡燕许(宋 张说 苏颋)越成弘而至嘉隆,七子五子,坛坫交峙。梦阳、景明、于鳞、世贞辈,高掌远跖,倡言复古。一篇跳出,少陵复生。虽矜许过情,而体格要为不远矣。降及季世,宁人元孝,怆怀故国,语多商音……有清一代诗学鼎盛。梅村贻上树其先声,瓶水(舒位铁云)、两当(黄仲则景仁)昭其后劲。其间诗人辈出,为汉魏之诗者有之,为三唐之诗者有之,为两宋之诗者有之。分派异趋,超颠诣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格律之严整,神韵之渊雅,字句之研炼。即起汉魏唐宋诸贤而质之,当亦自叹为弗如。变而能化,吾于清诗中数数遇之矣!萧子显曰:「不有新变,何能代雄」。清诗之雄雄于此哉。嗟乎!国粹凌夷,风雅凋丧。矜尚新学者,至斥韵学为不急之物。瞻望前途,殷忧耿耿,剥极而复或其时矣。

    以上就傅、王二氏所论,于诗之源流与衍变,已得其梗概。至于诗之做法,将于往后诸章,陆续揭出。

 
[ 此帖被陈小轩在2014-09-12 22:30重新编辑 ]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123923
精华: 1
发帖: 3080
威望: 576 点
金钱: 47932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99 点
在线时间: 76140(时)
注册时间: 2012-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3
沙发  发表于: 2014-09-12 22:18

熟读林正三的《诗学概要》后,对作诗会有更深,更新的认识!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板凳  发表于: 2014-09-12 22:29

回 1楼(风光旖旎) 的帖子

嗯嗯!是的
学无止境
级别: 贵宾

UID: 136016
精华: 0
发帖: 11316
威望: 2048 点
金钱: 13534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737 点
在线时间: 33327(时)
注册时间: 2013-04-28
最后登录: 2024-11-22
3楼  发表于: 2014-09-12 23:25

何谓诗?
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4楼  发表于: 2014-09-13 05:27

回 3楼(非心公) 的帖子

照这么说,先生的诗写得相当不错啦!呵呵   
学无止境
级别: 贵宾

UID: 136016
精华: 0
发帖: 11316
威望: 2048 点
金钱: 13534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737 点
在线时间: 33327(时)
注册时间: 2013-04-28
最后登录: 2024-11-22
5楼  发表于: 2014-09-13 09:28

朢陈美女多多赐教
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级别: 中级版主
UID: 123923
精华: 1
发帖: 3080
威望: 576 点
金钱: 47932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199 点
在线时间: 76140(时)
注册时间: 2012-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3
6楼  发表于: 2014-09-13 13:34

回 3楼(非心公) 的帖子

A。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林正三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此可知诗之产生,实系反应吾人之情感。

B。何谓诗?诗人将强烈的感受,以咏叹的赞美的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浓缩地和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为诗也。在某种意义上,诗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最美妙的表现。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200(陈小轩) 我欣赏你
  •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7楼  发表于: 2014-09-14 11:24

    回 5楼(非心公) 的帖子

    上面林正三不是说的很明白了吗?先生又设问,“何谓诗?”。我还以为先生之理解比林正三更有独到之处呢!呵呵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127318
    精华: 0
    发帖: 840
    威望: 253 点
    金钱: 15251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67 点
    在线时间: 2690(时)
    注册时间: 2013-01-04
    最后登录: 2020-11-20
    8楼  发表于: 2014-09-14 11:26

    Re:回 3楼(非心公) 的帖子

    引用
    引用第6楼风光旖旎于2014-09-13 13:34发表的 回 3楼(非心公) 的帖子 :
    A。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林正三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此可知诗之产生,实系反应吾人之情感。

    B。何谓诗?诗人将强烈的感受,以咏叹的赞美的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浓缩地和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为诗也。在某种意义上,诗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最美妙的表现。


    谢谢细致解释,问好风光老师!远握
    平淡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90468
    精华: 0
    发帖: 438
    威望: 39 点
    金钱: 307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1 点
    在线时间: 16344(时)
    注册时间: 2012-03-27
    最后登录: 2023-06-20
    9楼  发表于: 2014-09-15 22:11

    引用
    引用楼主陈小轩于2014-09-12 21:47发表的 林正三 《诗学概要》第一章:绪论 :
    第一章:绪论

        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笔者则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此可知诗之产生,实系反应吾人之情感。此情感乃是人类对于天地、山川、风云、雨露、鸟兽、虫鱼、草木、花果及家国社会、人类群体等万事万物之情感。有真实之情感,才有美善之篇章。翻开整个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出诗在中国文学上,实居主流之地位,也有其光荣之历史,更是一束灿烂之奇葩。历代之名篇隽句,仍留传于你我之口语之中。由于我国文字为独立之音节,对于声调韵律易于控制,吟诵出来,铿锵悦耳,故能形成此一独特之文体,历数千载而不衰。民国以来,虽有新体诗之产生,然因未有平仄与押韵。是以无法展现出声韵之美,与抑扬顿挫之情致。直与一般散文无异。故其地位无法取代古典诗。
        考诸诗之起源,实肇始于民间之歌谣谚语。古人有云:「言为心声」。又云:「诗以言志」。大凡吾人心有所感,而发为语言,由于远古时未有文字,语言既出,为求易诵易记,需注重谐声合韵。故六经诸子,大都有韵之文,尤以诗经一书,更是篇篇用韵。盖无韵即不成其为诗也!尔后语言发生变化,古音渐失,是以吾人今日诵读诗经等古诗,于押韵之处,总觉扞格不入,此盖因诗经时代,乃是上古音之范畴,无法以今音求其谐韵也。至于大家耳熟能详之唐诗宋词,当时所使用之语音,乃属中古音之范畴,故于今唯有用中古音之读法,方能展现其韵味。由于闽南汉语仍保存中古音之声调,读起来铿锵悦耳,是以本省之教习古典诗者,率皆以闽南汉语之读音为准之缘故。
        至于历代诗学之源流,元人傅与砺(若金)于【诗法正论】一书中,论之甚详,于今摘录于下:
    .......

    文盲经过,看不懂参不透,别人笑我是疯癫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1/2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诗词文学≌≌ » 林正三 《诗学概要》第一章: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