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菩提心的美妙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9
威望: 2601 点
金钱: 2692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0:57

0 菩提心的美妙

菩提心为宝是一种生命境界

我们念佛也要发菩提心的。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我们替一切众生念佛,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解脱而念佛。我们嘴里一念,就跟我们所有有缘众生形成量子纠缠,然后用我的嘴替他们的嘴念,用我们的心替他们的心去念,用我们的虔诚代替他们的虔诚,用我们的求解脱的心替他们发出求解脱的心。所以,在佛法里面,菩提心一生起来,这是不得了的。菩提心为宝,这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一种心,是一种智慧状态,也是一种生命境界。
这是对宇宙、对物质世界、对生命世界一种高度智慧的理解。就是五台山华严世界所讲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当我们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我们就是一切众生的代表,这时候一个人念佛就是普代一切众生称念佛号。那拜佛亦复如是啊,十种礼拜法里面就有无尽礼的。
圭峰宗密大师在《别行疏钞》中讲了拜佛的十种礼:
不如法二礼


一、我慢礼:像上下捣米那样,内心没有恭敬心。
二、唱和礼:礼拜时高声喧杂,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
以上二礼都不如法。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最下的双足,表示最恭敬的态度。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虔诚,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虔诚,五体投地是身业虔诚,由三业虔诚能产生大福德。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
五、起用礼: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 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背觉合尘,攀缘外境,是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即皈依礼敬本觉,礼敬自性佛。
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背觉合尘,攀缘外境,是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即皈依礼敬本觉,礼敬自性佛。
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所以这是实相礼,即顿教礼佛。 
八、大悲礼:一一礼敬,都普代一切众生。即以同体大悲,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叫做大悲礼。 
九、总摄礼:就是把前六门总摄为一起。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礼和唱和礼,总摄礼是指我们的礼敬,需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这样就叫普贤行愿的礼佛。
无量的因契无量的果
十、无尽礼。无尽礼就是入帝网境界,所礼之佛,能礼之身,都重重无尽。
“帝网之境”,是指帝释宫殿里面的因陀罗网,网上有一千颗宝珠,颗颗圆明。每一颗宝珠中,顿时显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像,是第一重影现;每一珠中所现的一切珠影,又遍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中,是第二重影现……这样一重重的珠中现影、影现珠中,就是重重无尽。
心性广大周遍,十方三世一切诸法皆能收入现前一念心性之中,无不包摄。所以心的道场如帝网明珠,十方三世诸佛在这道场中一齐影现,而自己能礼的身体也周遍显现于十方尘刹的每一个微尘之中。只要一礼佛,所现的一切身就在对无尽的诸佛顶礼。能礼的身无尽,所礼的佛无尽,所以是无尽礼。

这样礼佛,我们一礼的时候无量诸佛面前都有我们的一一身在礼,这是入微尘数诸佛菩萨在礼;这样一礼的时候,就是代一切众生普礼一切诸佛。
无量的因契无量的果,这是非常顺理的。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发心、不同的智慧,所得到的果报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念就是法界,开辟了心,就开辟了法界。发起了菩提的心,所落的、所契合的就是菩提的世界,这多美妙啊。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9
威望: 2601 点
金钱: 2692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7
沙发  发表于: 2024-10-25 11:00

如果有一辆木车,一次能承载五百位阿罗汉,却找不到能够拉动木车的牛马。这五百位阿罗汉积累的所有福德,都不足以使佛陀,哪怕只是动用他的脚趾来拉动这辆巨型马车。然而如果在他们中间突然出现一位凡夫菩萨,一位还没有证悟的凡夫菩萨,只因为他曾听闻、并稍微萌发了菩提心。以彼功德,就能令佛陀来为他拉动这个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