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兵灾,
是清初顺治11年,清兵攻略赣南,在兴国遭遇民众的抵抗。据兴国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衣锦乡三僚曾拱辰、曾象吾、曾玉华等领导农民数百人,以梅窖太平岩为据点,继烟兵进行抗清斗争。这支队伍与青塘何辉明领导的农民队伍相联络,出入永丰、万安、泰和、于都等地。”这场战争持续了二年多,这支三僚曾氏为主组织的抗清义兵,最后被清兵封锁在太平岩溶洞之内,以烟火熏逼而败。战争结束后,清兵对三僚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据三僚村廖屋村尾一个旧碑记载,清顺治28年前,三僚廖氏一度逃逸一空,没有了人烟。至到顺治28年,才有少数逃到外地的族人陆续返回。曾氏在这场战争中,更是遭到一场浩劫。据兴国县同治县志记载,清初三僚村的村民曾秀禄、曾秀荣兄弟,在“戊子至甲寅”村庄“两遭兵寇”之后,因见枯骨遍野,惨不忍睹。一起收拾骨骸数以千具,在村前的荒地黄土嵊,建了一座巨坟,并在坟前立碑名“万人墓”。清初这场战争,三僚的古村落遭到了一场毁灭性打击。
第二次兵灾,
是民国八年,即公元1919年5月,正当北京城里学生爱国运动期间,北洋政府却正在对三僚村进行一场洗劫。这场战争的起源征收鸦片烟的“青苗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对鸦片种植实行一种所谓“寓禁于征”的政策。即允许农民种植鸦片,但对烟农课以重税,并在每年收成之前,按每亩6块银元的标准进行征税,对于不能缴税的烟苗,立即铲除。民国八年,北洋军连长张绪千率兵进入三僚查铲烟苗过程中,和烟农发生武装冲突,张绪千被土炮击伤,在抬返县城途中,跌入河内淹死。事后,县衙向赣南镇守使吴鸿昌搬兵讨伐,发动了一场历时二个多月的战争。最后投入北洋军一个团及兴国、于都二县的**支队,并收买了绿林武装,才攻破三僚,全村被屠杀村民一千余人,将房屋焚毁一空。这场兵灾,对三僚村的古村建筑,几乎是致命的毁灭。这场战争的进程,在当时的上海《大公报》、《申报》均有详细报导,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次兵灾,
是民国34年,即公元1945年,**战争胜利那一年。当时兴国、宁都是江西省的大后方,江西省政府曾一度从泰和迁到宁都,并修通了兴国至宁都的公路。国民党46军一辆运输车,在梅窖店山一带遭到抢劫,其军部即派兵一团,以搜剿“土匪”为名,扫荡了三僚村,**杀60余人,烧毁房屋一千余间。三僚村原有曾屋、廖屋二个圩场,曾屋圩场即在这场兵灾中完全烧毁。三次兵灾时间跨度约300多年,尤其第二次、第三次之间相距只有26年,战争的伤痕未能恢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劫后之余的三僚村,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