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4)
级别: 白金会员
UID: 220184
精华: 0
发帖: 211
威望: 175 点
金钱: 188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 点
在线时间: 1252(时)
注册时间: 2018-03-10
最后登录: 2018-05-13
楼主  发表于: 2018-04-18 15:42

0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4)

佛所教导的,菩萨自己不见自相,也不见众生相,这才是智者。我们凡夫不是这样子,自己见着自己的身相,也见着自己的用心,因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执着诸相,就是执着,执着相,不能达到法性的理,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这些个知见,不能够理解到生死涅槃它们是平等平等的,也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这就是佛答的深义了。菩萨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是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也没有众生为菩萨所度。这个意思佛说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须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来解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跟你说呢?因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无着,离一切相见其性,就是说要离一切相、要见性,这就是总说了。这样来度众生的时候,没有生可度,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的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众生相可见。佛就知道,不但须菩提,很多那些个跟须菩提同样知见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么原因我跟你这样说呢?假设说菩萨度众生有众生相,一定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那就不是菩萨平等度生了,这里头含着意思很多。我们帮助一个人、度一个人分别心很多,以致见到这个众生第一个感觉到印象很好,这叫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一看见这个众生就不顺眼,心里就发烦,那就是无缘。这就是因为着相的关系,这种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萨了,学着度众生。
佛跟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意思,说:须菩提,假使菩萨要有相;有相,有什么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位菩萨不是菩萨。因为他有执着,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是缘起法,缘有的。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无二无别,这按性说。咱们最初不是跟大家讲过性空缘起吗?在缘起上可就不同了,众生是众生相,佛菩萨是佛菩萨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缘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进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证入无余涅槃。佛要想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无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叫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叫诸佛。佛跟众生的区别就是一个迷、一个悟,悟了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迷的时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俱在。佛又进一步跟须菩提解释,知道须菩提一时不能领略,佛又再进一步说。

【妙行无住分第四】【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复次,须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利益众生时候就要行六度万行。行六度万行第一个就是布施,应无所住就是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者,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中间所施予的法,佛也无我、无体,或者说法,于一切法,一切法中单举这个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菩萨利益众生时候要行六度万行,在你利益众生布施的时候,不见众生相,也没有个能施的心,也没有所施的物体,这叫三轮体空,叫离开六尘境界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所谓在布施时候不能住在色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没有六尘境界相了,离开六尘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们修行没有个能修者,也没有所修的法,也没有所证得的,没对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如是,要不住于相,这是极重的重点。
须菩提问佛应何住心,我心怎么样住得住?佛就告诉他了,你要有这些个相,你要执着这些个相,你那心能住得下来吗?不住相就答覆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们做一切事能够不着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们住色就生心色相,住声就生到闻相,闻听到的声相,大音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别,没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导的就说应无所住,知道一切相没有,这叫不执着了,不执着相了。但是这个不执着不是把相灭了不执着,不去在相上执着不是把相消灭掉,令这个相没有了这才叫不执着了,不是这样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是你不执着而已。须菩提问佛怎么样降伏其心呢?你就这样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们做一切事,做的时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别,做完了也不去回忆想它,学习这样做,这就是渐渐的降伏。
一般的说我们供养佛,或者财布施财供养,或者法供养,你心里有分别物质的多少,物质的价值多少,物质尊贵或物质不尊贵,先有这些个分别,这叫住色布施;没有这些想分别。我们经常修普贤供的时候,不要在相上取,用意念供佛,心里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这个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境界一点都不沾,这样的布施。布施就是不住于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都如是。这就是佛告诉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是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时把这个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灭了,只是你不着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别、不去执着它。这个法包括一切了,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咱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行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五蕴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不着相,不执着意思。这地方没说五蕴,光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一定产生六识,没有识的分别不会成就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别名相可多了。哪一个布施一样,就举布施一样,物质的,或者它的轻重,尊贵不尊贵,物质的大小,物质的多少,这都在分别念上去了,愈分别愈复杂,光十八界这灭一切相。因为举个六度,举个布施度,就该摄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该摄到进入去了。大般若经讲这个那经文可长了,一个一个的说,重覆说,咱们这是简略的、小品的。这叫行什么布施呢?不着一切境界相,这叫无相布施。咱们在观相的礼拜、忏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经也在着经上,在这一切法都去分别念、都去执着相;要把这个念头取消,观想无相,这叫无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这样布施有福德、没福德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执着,什么也不念,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须菩提说了,说这个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以论福德来说,佛跟须菩提说菩萨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无量,不可思量。在我们众生的思想说,什么都不执着有什么福德呀?那福德也不执着;要一执着,一起着就小,无着就大。所以说菩萨若不住相布施,这个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一执着,一执着就小了。咱们布施、供养,或者忏悔,让我们发愿都尽虚空遍法界,你不执着才遍得了,你一执着就遍不了了。这个道理怎么讲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体性为标准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说称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称法性的布施,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体,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无边无际。供养是种缘起,布施也是种缘起,你要一起念一执着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碍了。这个是没局碍性的,所以说他福德无边。
这样行布施,这样来修行,以金刚经的修行,消业障的修行,你能锻炼到无相无着,达到了功德无量无边。一起念,一执着,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广大无边了;若能达到广大无边,就是无所住。云何应住?佛告诉须菩提无住。须菩提问是相住,把这心住。佛告诉他、所教导他的怎么住?无住,无住而生心。这种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种,两种。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要杂念纷飞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养,还没供养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报,我这个供养了,我祈求来生财富。现在我们有很多在家的道友他来请问,经常问佛法,说:怎么样能使我公司发财?怎么样我能发大财?你对这类的人要给他讲金刚经行吗?告诉他无住,他听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让他用心供养,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是互相变的,完了再引入到无住。
这段经文总的目的要降伏其心,还懂吧!不要去取分别,不要在相上去起执着。我们学经的时候很容易,等一临到事实分别心就来了,特别帮助别人的修行。帮助别人的修行,或者对一切四众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灭灾难、升官发财,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们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发财了,想做什么?想消灾难,想尽快点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很简单,你得做不生烦恼的事。你一天坐那就想着烦恼,尽想些烦恼事,家长里短。我们这些道友出家的时候,你们现在谁没想家?希望家里好了。我们这回回去了这么多,现在回去都回来了,我想你回去想想对现实想想你的心,你生过无住生心没有?这一去了所遇到任何六尘境界相,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识就在你在这学华严境界,乃至听法华境界,你对照过没有?你学了要用,你回家到社会上得用一下子看看,要用大心包容一切的,那就叫超然了,超然无住。社会上有很多的事看你怎么样对待,以超然的境界住。同时我们现在一有住就是妄(执着),一起执着心就是妄心;我们不起执着、不住相,这叫调伏,调伏就是降。云何降伏其心?就这样降伏,不在相上起着,见如不见。
当然我们最初处境界相是不可能的。最近我们有些个道友爸爸妈妈要往生了,或者要干什么了,他心里就起很多执着,起了很多的想法,或者是念诵经典,这是向善的方面想,给他消灾,助他病苦好。这个也是妄心,不是真心。见什么相不执着、不住,这就是降伏。当你生心动念了,认识它是妄想,降伏它,降伏它就超然了,那就叫无住。无住而住,住到什么上呢?无住而住住在无住上,住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住在四相上。那须菩提所问的,佛在这就给他答完了,就这一段经文,就我刚才上来所说的就答完了。
但是又因为佛的教导在佛的语言上去起执着,或者生怀疑心。说我们布施,以布施度为主吧!在布施时候不执着六尘境界,没有六尘境界的想法。那你不住六尘境界,也没有加以有漏的、无漏的分别,没有这些个思想,只有一个诸尘寂静,返归清净,了得万法皆空、皆寂然不动;就是咱们经常所说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了得这个意思了,善业增长,恶业消失。你这样常时观想常时做,内里头能除去贪爱;内里除去贪爱,外头才能做布施。这个布施包括几种,现在在我们道友之间说要法,不要吝法;不要吝法,要有机缘,要跟人解说,你知道好多说好多;乃至劝人念一句佛也是法,念一句菩萨圣号也是法,他能念也能够使他返妄清净。因为他浊恶烦躁的心,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号,就能够渐渐的使他清净下来。他一坐那念佛,他就什么都不想了,就能回归清净,这样能消你的业障。
从内心里头一定要消除贪爱,再假外头去行布施,内施、法施,或者供养人衣物,给他说几句佛法,这个就叫利益众生。你要想求福德,这个福德最大了。或者看人家做错的事,见人做不合法的事,总的说见人做了恶事、做不好的事,你是菩萨,行菩萨道,你不能讨厌人家,也不能厌烦他,不能因为他这一次做这么件坏事就是坏人了,不能这样见为。但是这是菩萨包容心不起的分别,因为在自性上头、在理性上头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这样的,这叫离相。离相,没有分别就叫离相。不着相,看它的本性,这就叫修行。锻炼我们这个心没有能没有所,能把你这个心锻炼没有能所了,这就善,这就叫善法;有能有所就非善法。修行的人心里头还感觉着我是个修行者,还有我所修行的法,有能有所不是善行;等你这个功夫用了几十年了,你自然就消灭能所了。这叫什么?这叫离相,但是还没有成就,只是你修行着向这个发想发展。如果你有能有所,你这个心不把它消失掉,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