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因果与轮回 | 阳儒阴佛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030
威望: 1421 点
金钱: 2887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0709(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3-27
楼主  发表于: 2021-09-01 17:25

0 因果与轮回 | 阳儒阴佛

因果与轮回 | 阳儒阴佛
东林法音








阳儒阴佛



遍观我们中国的古籍记载,就像上面所引用的,三世因果可以相信它是有了。但是现在我见到朱子——朱子就是朱熹,他写了部著述叫《小学》。《小学》是什么?《小学》是相对于《大学》而言,古人讲《小学》就是教小孩子、儿童,有点像《弟子规》一样的。教儿童怎么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怎么爱亲敬长——尊师重道、亲友之道。教授那些幼稚的儿童的,这就叫《小学》。



这是朱熹从我们中国古代的传记里面,汇集了一些道理、一些例子,来作为讲课的一种启蒙的书。这篇《小学》分几个部分。分了立教,建立教育的根本;第二是明伦,就是明了五伦关系;第三是敬身,怎么去修持自己的身业;第四是稽古,就是援引古人的依据。它还有两个附注,一个是古人的嘉言语录,第二是古人的善行。这几部分构成了《小学》这本书。





朱熹——宋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理学家。他在对儒家文化典籍的著述方面,用了佛教的一些玄妙的道理:华严的、禅宗的一些道理,月印万川、事理圆融,这些他都会用。应该说他也开拓了对世间儒家经典诠释的一个新的境界。但问题是,他有时候把理的东西推得太高,玄妙的东西谈得太多,反而在事相上他废除了。他废除事相上的最大的一个偏颇,就是否定因果观念,否定轮回,奉行断灭见。



这些话就是出自《小学》,他说死亡的人,他的形体都已经灭了——形体确实是灭,因为形是由四大构成的,骨头是土构成的,当然它会归到土里面去了,地水火风都没有了,它朽灭。形朽灭了,神也飘散了,他认为精神、神识也飘散了,他有这么一个观点。实际上这就是断灭见的观点。自古以来圣人告诉我们,形是朽灭的,但是神是常存的,是相续的,这就是建立轮回的观念。所以他是跟圣人的教育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朱熹的文化地位很高,他说出这个话,前面讲的就像把毒放在一个好的食品中,它就有毒化的作用,他就属于这种有影响力的人。所以就提问,由于朱熹还这么说,所以对你前面说有三世因果轮回,我还是表示怀疑。提出这个问题。安士居士,他也是对朱熹的学说很了解的,就揭示出朱熹思想的矛盾。他就引用——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揭露他的矛盾之处。



《小学》里面他(朱熹)引用了范文正公的语言,范文正公就是宋代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不仅儒家学说掌握得很好,而且他对佛教佛理也很通达。他是身体力行的一个人,真的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和实践的人,所以在我们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很崇高的地位。范仲淹作宰相,他自己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用很多的钱——他的薪水去接济自己宗族里面贫穷的人,办义学、义庄等等。他这种道德行为,是有他的一个知见作为依据的。





所以范仲淹说:“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他做了大官,有富贵了,但富贵这个福报不能独享,如果你独享这个富贵,你不帮助那些宗族当中贫穷的人,你以后,“异日”就是自己死了之后,有什么面目去见地下的祖宗呢?因为这些宗族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祖先的血肉,有血缘关系,血浓于水。宗族里面的人都是一体的,你不能光顾自己,不顾宗族的其他的穷亲戚。



这句话是范仲淹要在宗族做善事的一个理论依据,朱熹也引用了。朱熹既然引用了,那就问:这不是朱熹也这么引用的?这个提问的人说,是啊,朱熹也这么说。朱子,他的名字叫朱熹,朱子,子是一个尊称,叫朱子。这就开始来揭示他里面的矛盾了。既然说形体灭了,神也散掉了,那么还有谁能够见地下的祖宗不好意思呢?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羞见祖宗呢?并且进一步说,祖宗的神也散掉了,也灭掉了,谁还能够再看到这个不接济穷亲戚的人呢?



图片


如果按照朱熹原来的断灭见,那能见所见都没有了,都是空,都是虚无了。既然虚无,你还要说一个能见所见干嘛呢?那你前后可不是自相矛盾吗?是不是这个意思?道理上都说不过去呀,自相矛盾。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怎么读呢 ?就像我们吃水果,先要去掉水果里面的核籽,籽是不能吃的。你吃肉一定要把骨头剔掉,骨头也不能吃,这是一般的行为。读《小学》这本书——这本书也是善书,也要善读,你怎么偏偏取这本书的骨头来吃,偏偏取它的核籽来吃?就是你把它不好的东西吸收了呢?意思就是去掉它不好的,吃它好的东西。



进一步说,像上古时候的尧、舜、周、孔。尧就是唐尧,虞舜,周公 ,“周”包括周文王,周公 ,孔子,这是儒家的泰斗。那么这些人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尊儒一定要尊泰斗。尧、舜、周、孔,比如说《 虞书》,《虞书》就是舜留下的一本书,尧禅位给大舜,舜一被禅位就建立百官,来治理天下。





治理百官,当时负责音乐教化的叫夔,夔来做这个官员。夔能够击各种乐器,搏拊琴瑟来歌咏,当他歌咏的时候,“祖考来格”。祖考就是祖先都到了,都来听这种赞美的音乐了。“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这是出在《虞书》里面。那你说祖先这时候来了是什么来了,如果全都散灭了,还有什么祖考来格吗 ?那就没有了。这是一个例子。



再就是周公告三王,上面说周公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周武王生病的时候,他就写了一个祈祷书,就是愿意自己代武王去死。当时他在祖庙里面祈祷,在三王灵前,三王是谁呢 ?就是太王、王季、文王。太王就是周朝最早的一个祖先,就是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就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






当时他在岐山的时候,住在一块很肥沃的土地上。但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就一定要占领这块土地。当时古公亶父就跟他们去沟通,去讲和,甚至给他送很多礼品,希望大家相安无事。但狄人就不答应,也不接受礼品,非要这块土地。如果这块土地不占领,就要打仗了。



古公亶父在这种情况下,召集整个族里面的长老来开会,这个问题怎么应对。一般想到这块土地祖祖辈辈都是我们的,其他人要入侵,我们一定要拿起武器保卫。但是古公亶父没有走这条道路,他说:我这个宗族,土地是为了养人的,我们不能为了土地让老百姓去做无谓的牺牲,不打仗。他就让出来,自己带着宗族的人,说:你们愿意留在这块土地上,也不愁没有新的领导者,我离开这块土地。古公亶父就带了一部分愿意离开的,就到了岐山之北——一块很不好的地方去。





当时整个宗族的百姓,一看到他这么仁爱,全都跟他走了。他就是这么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就把这些记载下来了,可不是像我们现在为了一寸土地,不惜全民牺牲,不是这个概念。这就是他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道德基础啊!非常深厚的仁爱之心,不让老百姓为了土地去牺牲,这是太王。



王季就是太王的儿子,王季传到文王,这三代,文王下面就是周武王。他就祭祀这三王,告三王就说“予仁若考,能事鬼神”。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让武王去无非是服务,现在我比武王更有孝心,更有仁爱之心,做事更巧妙,更有能力,我对于事鬼神祭祀做得更好,还是让我去吧,让武王在这个世间统理天下,就是这样来以自己身体替代周武王去。这说明周公也是相信有神,他没奉行断灭见,如果奉行断灭见,他祭祀三王干嘛?所以,周公也是相信有神的,神不灭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讲到孔子,孔子他是主祖述尧舜 ,述而不作,主祖述尧舜 ,显彰章文武的,是我们上古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经过孔子再传到我们现在,是承先启后的人物。所以他对上古的文献,包括六艺都要精通的。礼精通之后,他就要学乐——音乐,乐是陶冶性情的,乐是对礼的精神的一种音声化的教化,是体现在道的。所以孔子很注重乐的教化。



当时,他有个弟子在一个地方做官,他就看了,他的弟子就在那里奉行音乐的教化。孔子莞尔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你在这里治理的这个县的地方,你竟然还用音乐教化,“割鸡焉用牛刀”就是非常赞叹他,说明你治理这个小地方用了牛刀,就是音乐。孔子年轻的时候学音乐是非常到位的,他曾经拜师襄为师——师襄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音乐家,学弹琴。古人的素养都非常高,都随身要带着琴的。诗琴书画,琴能够表达内心非常细腻的一种情怀。琴是悟道的工具。





一般的学琴, 你能够把曲子弹得很熟练,就可以了,就可以学第二部曲子。一般学琴是你一定要学完一个,学好了一个曲子才能学第二个曲子,不能说这个曲子没有学好再学第二个。孔子实际上很快把这个琴弹好了。弹好之后,师襄就说,你可以学第二个曲子。孔子说不行,我还不了解这首琴曲表达什么意韵。过段时间,他弹弹弹,体会了这个琴曲里面表达了一种意韵,这就是深一层地学会了,就可以学第二曲。孔子还不,他说我还不了解这个曲子是谁作的。



他又经过一段时间弹琴体会,最后他就跟师襄说,我在弹琴的时候看到好像是一个面目黝黑,双目炯炯,具有一种忧患情怀的人站在面前,这就是文王。他在弹琴过程当中,显出文王的容貌了。师襄一听之后,都向孔子顶礼,这么厉害。孔子在弹琴的时候,跟周文王都进行了一种会晤。那说明周文王的神识还没有在这个宇宙当中消失。要么他怎么能在琴声当中过来,而正好这个琴曲就是周文王作的。你看看这里面,非常神妙的事情。





再看看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曾经做了什么事情呢,叫佛影铭。他听从天竺国来的比丘、三藏法师都说,有一个佛影。佛影就是佛在洞窟里面降伏毒龙,降伏毒龙的过程由于三昧的力量很大,佛的影子就投在那个石壁上。一描述,慧远大师竟然可以用观想的方法把那个佛的影子观想出来,惟妙惟肖。所以,它是有一种不灭的东西存在的。



那么孔子呢,在梦中他对古代的圣人非常推崇,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方法去做。所以,他在梦中常常见到周公,梦见周公。以后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有时感慨,哎呀,我现在已经老了,好久都没有梦见到周公了。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传承我们上古时代的精神命脉、血脉?这些圣人,周公都能在梦中显现,那肯定周公在梦中给他传授了一些上古时候的道理。





就好像善导大师写《观经四帖疏》,写玄义分,也是梦中有个梵僧向他指授玄义。要知道佛菩萨有一种法门,就是在梦中做佛事的如幻法门。所以很多真正精神的传承,不一定要靠书籍有形的东西,他有时候就靠精神层面,在梦中的一个传续。孔子常常在梦中见到周公,这些都分明在表达以前的人,他的神识不散灭的。散灭了怎么会看得到呢?怎么会梦得到呢?所以,越古的东西越值得可信。  



我们说中国儒学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是先秦儒学,第二个是宋明的经过他们改造了的儒学,以及现在讲的第三次儒学的高潮,是结合西方文化等等来阐述的儒学。那无论是几个阶段的儒学,我们一定要了解,原汁原味的儒学就是先秦儒学。它离源头越近越好,流的时间越久,它里面的泥沙就混得越多。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国学,了解儒学,大家一定要看原本,要常常跟原本照面,常常去读诵,你不要老去看人家注解的东西,看这些学者阐释的东西。好像是比较好看得懂,但是里面有风险。






“先难而后获”,你就看原著,反复去看。特别是对于《尚书》《诗经》《春秋》, 虽然难读,你只要读进去,就能读出味道来,里面的原汁原味你能把握住。所以我们就应当要信尧、舜、周、孔,这些古圣先贤儒家泰斗的言论和境界。如果说尧舜周孔都不足信,哪里会有先儒呢?如果人真的是像朱熹说的神都飘散了,都没有了,那么古圣先贤那些先儒虽然很贤明,今天也散掉了。



既然散掉了,那春秋两个时期的祭祀也可以不设啊。他都没有了,你设祭祀干嘛啊?如果现在你还要行春秋二祭,那散灭之说,后人首先就不相信你了。你现在不信奉,那怎么让后人去信奉呢?意思就是说,你的散灭的理论跟你做的事情是不相符的,你理论本身是有矛盾的,你的理论和你实际做的事情也是相矛盾的,宋明理学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而且他天天讲正心诚意,实际上他首先就不诚。






为什么不诚呢?他自己讲佛教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实际上他自己悄悄地看了很多的佛经,私下看很多佛经,然后把佛经那些好东西引用过来。引用过来就能够使他的理论学说有个新的面貌出现,新的境界出现。然后又告诉其他人不要去看。所以他是害怕别人看到,知道他的出处,首先他就不诚。



宋明理学称为“阳儒阴佛 ”,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佛教,但是表面上又要破斥佛教,这帮人是这么搞的,搞的是非常不好。所以,安士居士告诉我们,读宋明理学一定要善读,引用孟子的话,孟子有一句话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 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说就是对《 尚书》也不要全都相信,如果全都相信则不如无书。《武成》,出自《尚书》的一篇,现在是没有留传下来。对《武成》这篇文章他只取二三策,因为古人以及魏晋的时候,他都是用竹片来记录的,竹片就是一策一策的。只是取其中的二三个竹片而已的好的内容,其它他的不一定相信。





为什么?因为《武成》里面有句话,讲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双方的战争打得非常激烈,以至于激烈到什么程度——血流浮杵。杵是一个兵器,它是非常重的,一般民间的杵就是舂米用的木棍。舂米用的都是很坚实的木料,份量很足,说这个战争双方所流的血,都能够把杵给浮起来。这样的记载,孟子说他是不相信的。为什么呢?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来伐至不仁,怎么可能会到了血之流杵的地步呢 ?



武王兴率的是仁义之师,天下都引颈仰望,盼望着武王的军队过来,商纣王残暴之极,天下人都恨不得他早点下台——至不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双方激战到这样的程度呢?实际上武王的部队一去,纣王的军队虽然强,虽然很多,都反戈一击,是这样的情况。说明他的记载都是不符合事实的,这就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读《武成》尚且只取二三策,更何况我们读《小学》,你为什么要相信他全部的事情呢?






通过朱熹的《小学》也推而广之,我们看宋明理学家的书,都要有这个态度,他们里面有很多讲得不对的,不能接受。不能全盘接受,但有一些也是讲得很不错的。就像吃果子,就吃果肉,不要吃它的核,吃肉不要吃它的骨头一样,所以就不要相信宋明理学家断灭见的学说。这断灭见延续了七八百年之后,又跟现代所谓的唯物主义,跟现在的科技文明结成了一个同盟,现在真的中国人在这种断灭见当中,十分可怜,不信因果,不信轮回。还以为是现代意识,实际上他的祸根最先就种在宋明理学那个地方。



印祖也说,学说之残酷,毒化人,那是无与伦比。知见上的毒一下进去了,真是太难办了,那全面都毒了。神飘散之后,断灭见它就引发我们 贪嗔瞋痴三毒烦恼都起来了,那么我们整个身心都是毒化了的。这个毒化了的身心就会使我们的生态环境、空气都被毒化,它是这样的可怕,首先从知见的毒化开始。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因果与轮回 | 阳儒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