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apple-system-font, system-ui, "]在佛教中,高僧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其内容多为实证、悟道、警策,形式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不但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成为了修行者迷雾中的指路明灯。
——
偈,全称为“偈陀”,意为颂,是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偈”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忏悔时亦有偈。 “偈”逐渐发展成为不拘泥于特定格式,只以追求本心为要义的一种重要传法方式。在诸多偈语中,以大德高僧圆寂时留下的遗偈为偈中最精华的内容。
01. 六祖慧能▍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公元712年7月的一天,六祖慧能大师突然召集徒众,当众宣布自己将于8月离世。徒众听罢,顿感心中凄楚,许多人不禁失声痛哭。 六祖呵斥道:“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 之后,六祖告诉大家说:
“你们好好珍重,我圆寂以后,不要像世俗常人那样悲哀哭泣。如果接受别人的吊唁,身上披麻戴孝,那就不是我的徒弟,也不符合真正的佛法。只要认知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那就达到了既无动也无静,既无生也无灭,既无去也无来,既无是也无非,既无住也无往。”“我圆寂以后,照此修行,就像我在的时候一样。如果你们违背我的教诲,即使我还在世,那也没有益处。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说完,端坐到三更天,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然后奄然逝去。 动静、生灭、去留都是一体的,不应该执着名相。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有不执著于世间一切相,保持一颗清静、坦然之心 ,便是直指佛性佛心。
02. 莲池大师▍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莲池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了无数佛子。 临终前半月,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莲池大师突然往城中别诸弟子及故旧等,说“吾将他往。”随后回归山寺中,摆设茶汤用具,话别众僧。
七月初一,莲池大师对大众说“明日吾行矣。”晚上,莲池大师示微疾,瞑目静坐于丈室。次日夕,诸弟子等请留遗训,莲池大师睁眼开示:“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说完,面向西方端然正坐,念佛而逝。
莲池大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训诫,却饱含深意。佛陀涅槃前,阿难向佛陀请求开示道: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何为师?佛陀告诉他:以戒为师! 莲池大师虽然往生,但弟子们若是能够依照规矩继续修行,就如同身处黑暗的人遇到光明,也如贫穷之人得到珍宝一样,就跟在莲池大师身边修行没有任何不同。这也正是莲池大师对所有修行之人最后的谆谆教诲。
03. 虚云老和尚▍戒!
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虚云老和尚唤侍者一起进来,开示道: “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据《虚云和尚开示录》记载,他对弟子说完这个字之后,“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 戒的是什么?最该戒的是欲望 。众生的欲望总是没有尽头的,人生不过是水中的月光,此生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个轮回。警示终生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欲望,丢掉命运中的包袱,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之美。
04. 弘一大师▍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临终绝笔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侍者。这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说,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为何“悲”?为何“欣”?何为“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悲”是悲悯众生,弘一大师往生是一九四二年,当时日寇侵略中国,生灵涂炭,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大师对于民众无限的悲悯。“欣”是欢欣、喜悦于自己终于修成正果,往生极乐,得到解脱。
在“悲欣交集”之后,法师还注有“见观经”三个字,指引人们理解“悲欣交集”的真正含义。这正是《观经》里所述的“见佛闻法,顿证无生”,超脱生死的人生最高境界。 而最令人动容的则是绝笔最后的那个句号,它象征着弘一法师生命的终结和圆满。
05. 茗山长老▍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茗山长老临终前留下了四首偈。 其一为:“一旦无常到,方知幻化身。劝君多念佛,念念息贪嗔。”这是劝勉大众精进修行,常念佛号,这样心中的贪嗔痴三毒才会慢慢解除。其二为:“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这是说自己成就道果,往生极乐的,会再来度生,安慰徒弟无须悲泣。其三为:“我佛遗教,以戒为师,依戒修定,因定发慧。由戒定慧,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趋向解脱。”这一首开示大众要以戒为师,精进修行,才能脱离苦海,成佛慧心。 最后一首:“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归,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门户,六和无诤,团结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逐步修炼。” 这是告诫大众各人修习适合自己的法门,不要互相排斥,团结互助,依教奉行。三千法门虽有不同,大道却归为一处,那就是清净自己的心意 。
06. 广钦老和尚▍南无阿弥陀佛!广钦老和尚在临终前约一星期开始,每天昼夜都猛力念佛,仿佛要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大众轮班跟着老和尚大声念,一个个都感到声嘶胸痛,气力难支,而九十五岁高龄的老和尚却声如洪钟,气韵绵长。
由于老和尚将近一个月没有进食,弟子们担心他体力不支,便说:“师父,我们念,你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说:“各人念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说罢又大声念佛。
临终前,老和尚忽然一反常态,命大众为他诵《大藏经》。在这紧要生死关头,弟子们才发现连仅仅二百多字的心经都几乎要诵不顺口,心里又焦又急,又悲又痛。老和尚只微微一笑,径自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便在诵经念佛声中往生去了。 “南无阿弥陀佛”,如此简单的一句佛号,凡夫俗子人人都会念,但往往心念不纯,临危机之时抱佛脚。只有信念却定力不足的,到了关键时候会打失正念、手忙脚乱。而广钦老和尚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却仍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只一声声南无阿弥陀佛,心念纯净,返璞归真,大道总归。
07. 本焕长老▍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就好
本焕长老一生弘法布教,建寺安僧,筹集资金数亿元,兴修寺庙十几座。临终前,老和尚念念不忘的还是修行的大众。重病期间,老和尚召开集会,交代了所有建寺安僧的事项,并且还修改了悼词。
老和尚一生艰苦朴素,刻苦修行,只求一个干干净净的本己,不喜欢外在的装饰。他嘱咐弟子们,“不要念过多的溢美之词,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叫我一个修行人。” 圆寂前,老和尚最后的开示是:“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就好”。 老实做事,看起来平平淡淡,但一个人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实在太难,而做到这一点又实在太珍贵。普通人在平凡的事情上用功不够,心思不静,不能理解自己,也不能约束欲望。实际上,自然而然地,做好本分的工作,不强生事,这就已经是很好的修行了。
08. 净慧长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从2011年开始,净慧长老所住持的黄梅四祖寺每日免费向信众提供"净慧禅语"短信订阅,使许多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慧、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法师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2013年3月31日,净慧长老在病榻上口示侍者,通过短信通知媒体,暂停"净慧禅语"。长老留下的最后一条生活禅语内容是: “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才不会空过此生,就会在此生此世种下好因,将来有个好的结果。” 生活是普遍的存在,生活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总括。认真地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这就是禅了。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这些高僧大德的临终偈看上去朴实简单,往往蕴含了他们一生的证悟与情怀。简简单单几句话,背后却隐藏着世间真正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