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水大师只要有条件,往往会云游四方,阅山川奇观,观造化玄妙,审祸福凶吉。他们又是饱学之士,喜欢有感而发,激情之下往往赋诗,风水史料中不少留题就是此类赋诗。
历史上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公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钤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钤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以解读杨公留题背后的风水玄机
再就是,乐安流坑人董氏的坟头, 请“杨地仙”卜定,并由此而决定了董氏世代富贵的命运。元至顺(1330-1332)年间,虞集为董氏撰写的《秋祀祠堂祀》,就明确提道:“乐安董氏,自唐末五代时善相地者杨筠松、曾文辿连得四吉地,以葬其父子妇姑,四墓下子孙蕃衍富厚,又多科第仕宦……。董氏宗族置祠于里,岁九月,四墓下子孙长幼老少毕集,……凡四墓下之后者,与殁而无后者,皆以次而为之序,不忘杨、曾二人之功,亦得预食。”
所谓“四吉地’,即一、二世祖、妣的坟地,因而董氏后人又被称为“四墓下子孙”。看重相地对董氏一族蕃衍发展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万历族谱中,这两对夫妇的墓图被称为“四仙踪地图”,并留有据说是杨筠松卜地时的“箝语”。其中典型的如二世祖葬地“富原山金钗形”钤记:
杨公寻下富原山,秀龙多脚似云行。
到此尽龙钗脑穴,已山亥向出官班。
山后突宝多华盖,只好元辰四绕环。
左畔坤申抢入倒,右边子登水朝阳。
合归庚酉归乾亥,此时多出绿衣郎。
留与董门传世宝,曾仙记取在心肠。
过龙帐下幢幡讲,异日公卿报政康。
不旺税钱只旺贵,做官都是读书郎。
殿前儿侄都相见,十岁孩儿不认娘。
四方仁宦多荣显,曾仙正穴为他装。
记中提到的“曾仙”是民间传说颇广的另一位堪舆家就是我们曾氏祖先曾文辿,据说也到过流坑,并为二世祖葬地也留下钤记:
酬恩再下富原山,地在白云间。
二十四字回环水,峰峦特地起。
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妇。
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
代代富豪家有官,子息不穷寒。
亥上一峰,明月楼台。
董氏子孙,功名百世。
凡风水家语,往往都有些常人不懂之处,以显其幽深玄远,奥不可测。但其中浅显的世俗语言,事关荣华富贵,子孙兴旺的词句却被后人世代流传。流坑人对杨、曾二位“地仙”都是感激的,但更推崇杨筠松,尤其是他为二世祖妣邓氏相地钤记的最后两句,广为流传:
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这两句后来又传为“只要水流庚,万年好流坑”,更为通俗。庚,西向,在此指一条南来而折向西北的乌江。只要此水长流,就有不尽财富,源源而来。
为何“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流坑村自其东南而来的乌江之水至村东北角为何会转西而流?据说,首先有“瑶石”挡江,再有白茅洲护岸集流之故,维持江水对村环抱之势,被认为与其村庄的兴盛长久有密切的关系。杨公所言:“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戍水流大,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了杨公所言极其富有先见之明。
两宋极其兴盛的董氏大家族,到了元代就日渐衰落下去,并遭到草寇的杀害,以致村人流散,村野荒凉。因为据说是因元代白茅洲被洪水冲毁之故。入明之后,此洲又得到培蓄维护,林木复生,江水又复集西流,董氏又渐渐兴旺起来。杨公所言至洲被洪水冲毁
正恰好相距五百年左右时间。而江水复集西流,董氏复盛又应了“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之语。后来这两句话又传为“只要水流庚,万年好流坑”。董氏后裔对杨公极度推崇,充分肯定了“水流庚”与流坑富贵的重要关联,因此视白茅洲为维系流坑人的财富的生命线来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