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虞丞相之墓】一个被风水师和帝王忽悠近千年的“风水宝地” --]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阴宅风水≌≌ -> 【虞丞相之墓】一个被风水师和帝王忽悠近千年的“风水宝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3   4  >>  Pages: ( 4 total )

捉龙匠 2011-10-27 14:41

虞公允文--南宋抗金名将加名相,他的生平史迹见后图(打字费时、见凉)。一个坐落在龙泉山脉之中的“风水宝地”,吸引了不知多少文人好客,地理风水爱好者的光临,很有参考学习价值,故而传上与大家欣赏。从四川眉山市至仁寿的106省道线上便能看见提示牌引导去虞丞相之墓地。

捉龙匠 2011-10-27 14:42
简介

虹耀 2011-10-27 14:51
路过。。。。。。。。。

捉龙匠 2011-10-27 14:53
龙泉山脉行走图。看大龙脉开帐,两边缠护围绕气势。

捉龙匠 2011-10-27 14:55
看正龙脉上的星体转换。

捉龙匠 2011-10-27 15:02
正龙脉上之一正星体(巨门),照片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

大江南北 2011-10-27 15:06
  

捉龙匠 2011-10-27 15:11
龙泉山脉主山脉上看缠护龙

捉龙匠 2011-10-27 15:27
大龙脉上看附枝丫口结穴

捉龙匠 2011-10-27 15:37
穴星背后看来脉分枝

捉龙匠 2011-10-27 15:45
路口石碑,提示至左右龙虎山之导向图。

捉龙匠 2011-10-27 17:02
站在白虎山上看穴星和青龙山

捉龙匠 2011-10-27 17:03
同上

湖光山色 2011-10-27 17:36
  

捉龙匠 2011-10-27 17:59
谢友欣赏,此例我没有过多评说,今天传图已达上限,明天继续。   

魁筌传说 2011-10-27 18:40
          

林幽 2011-10-27 19:20
引用
引用第7楼捉龙匠于2011-10-27 15:11发表的 : S/7l/DFb  
龙泉山脉主山脉上看缠护龙 I .P6l*$  
0>FE %  
 

啊山 2011-10-27 19:29
被忽悠???没看明白怎么回事, T,OS0;7O  
周围的地看似很平和。缠护很多。

龙城人 2011-10-27 19:49
捉龙匠好有米呀,到处旅游哈,             

啊山 2011-10-27 20:23
期待明天更多的图

自然行 2011-10-27 20:32
大气非凡.确是美局   

拜师学艺 2011-10-27 20:45
丞相之墓一定不简单

太行山 2011-10-27 20:47

奇迹 2011-10-27 21:07
听说发虞丞相的坟在仁寿县藕塘乡

泳泫 2011-10-27 21:18
          

三省学生 2011-10-27 21:55
我来占个位子,认真听师傅们讲课。       

柳州风水在线 2011-10-28 00:11
只可惜穴星山太小啦不然可出王哦           

捉龙匠 2011-10-28 10:58
谢谢各位欣赏点评,继续昨日未完之图。

捉龙匠 2011-10-28 11:01
青龙山上看白虎山

捉龙匠 2011-10-28 11:04
远看穴位

捉龙匠 2011-10-28 11:18
堂局前方的笔架台

捉龙匠 2011-10-28 11:21
堂局前方朝山之纱帽山

莫问 2011-10-28 11:22
整个大局不错,穴星也顿起有力,只是感觉来龙稍欠气势。     

捉龙匠 2011-10-28 11:28
穴位看堂局

河洛 2011-10-28 11:33
楼主辛苦.谢谢提供案例

捉龙匠 2011-10-28 11:35
再看坟前之毯褥。撼龙经:贵龙行处有毯褥,毯褥之龙富贵局。问君毯褥如何分,龙下有坪如鳖裙。譬如贵人有拜席,又如僧道坛具伸。真龙到穴有裀褥,便是枝龙山富足。此是神仙识贵龙,莫道肥龙多息肉。

大江南北 2011-10-28 11:36

捉龙匠 2011-10-28 11:39
以下为观光图,不在作说明。

捉龙匠 2011-10-28 11:44
11313263

老广 2011-10-28 11:47
好像有禽星居水口。

捉龙匠 2011-10-28 12:00
5435

亮剑 2011-10-28 12:59
不错,有气势!   

晚辈 2011-10-28 13:16
不错,有气势!      

东林易学 2011-10-28 13:57
仔细看了三遍,是大地。未见如楼主所说被“忽悠”,请楼主释疑。

是我 2011-10-28 14:47
扒古董古玩的好地方。

泉水叮咚 2011-10-28 15:40
虞公墓在我的家乡,此墓地我去看过,我虽然不懂得风水,但感觉不错,听说主要是无水,

山江居士 2011-10-28 15:54
好风水。       

捉龙匠 2011-10-28 16:13
谢谢欣赏,当初次来此地之人均会以为是大地,和看完我发帖后的感受可能会一样的,因此此地才会备受当地县委各级领导的重视,县委书记还亲自为其重修墓地。但此地经不起推敲,各位不妨从多方想想会有啥瑕疵?今天传图已达上限,给各位一个缓冲空间,明天作答复,看你们所想是否和我解答一样。

泉水叮咚 2011-10-28 16:43
四川仁寿,在宋朝曾经出过两个宰相,其中一个就是虞允文(1110~1174)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 n(R_#,Hs  
sFElD ]|  
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 98UlNP  
Euu ,mleM  
4bI*jEc\[  
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aOlYqM(>  
~6d5zI4\  
9L"?wv  
白马书生虞允文身世综述 woau'7}XOu  
(\vXA4Oa,  
9p*-?kPb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价说:"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 @T7PZB&xnl  
^'W%X  
g+|Bf&_  
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4_Y!elH)  
l%<c6;  
) b:4uK A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 N-QCfDao  
A.U'Q|  
5~l2!PY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 8 u:2,l  
bn-=f b(  
gZ`DT  
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虞允文墓 )U5u" ]9~  
W ~NYU  
hdg<bZk:  
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10度,呈椭圆形,高3.3米,长19.5米,宽11米。封土前5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2.35米,宽1.17米,厚0.19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碑左侧5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2.35米,宽1.22米,厚0.24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16.5米,左右各19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MaErx\  
7I3:u+  
TzrW   
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距形,长0.265米,宽0.168米,厚0.62米,侧面有竖1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15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U~/ID  
5i9Ub |!P  
VDi OO  
从古至今,凡明、清县人均不分官商学自觉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县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护范围为4万平方米。1995年,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仁寿县委、教育局、文化局、工会联合决定将虞允文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c1aP  
g1V)$s 7  
\h#9oPy  
6x4_b  
采石矶之战 >{XScxaB`  
kzi|$Gs<  
J]\^QMX  
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Fu##'#  
6~@5X}^<0  
|yv]Y/ =  
张孝祥 or.\)(m#(  
O`(U/?   
xA-jvu9@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 o#}mkE87  
ZNL5({lv  
all*P #[X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yVY kuO  
CQ18%w6  
? s4oDi|: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e5OVq ,  
0b++ 17aV  
Q|//Z  
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X%oXc&C|  
s<VJ`Ur  
SQ<f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jL_5]pzJ  
=|V" #3$f  
^ItAW$T]F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M]BhW)  
KPggDKS  
)7AM3%z1?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UABbcNW  
:8]6#c6`74  
tJm{I)G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 eAOuq  
UkfA}b^@v  
rr )/`Kmv%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听说采石战胜后,有感而发,词句气势豪放。采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采石之战的直接指挥者。金国自从完颜亮发动政变获得皇位后,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完颜亮认为金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南北已经没有区别,所以应该由他来统一中国。他首先将都城由会宁迁往北京,随后又积极营建开封,准备迁都于此,并在次发动南征,当然金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很充分。 !I7?  
wY`#$)O0*  
}`]]b+_b>@  
而南宋这边,因为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缺乏对战争的心理准备。虽然不时传来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统治阶级始终未予重视,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并提出了要求宋割让淮南的领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觉察到战争将要爆发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御。又召开全体政府官员的会议,南宋方面决定派成闵率五万军队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此时人微言轻的虞允文却反对这样分散兵力,他认为金兵主攻的方向会是淮南,所以应当将军队布置在江西一带,如果上游告急,则驰援湖北,如果淮南有变,则可以调动守淮。宰相陈康伯虽然赞同虞允文的主张,但成闵的军队还是全部驻防到了武昌。而完颜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测吻合,金兵60万分三路,一路攻陕南,一路取荆襄,这两路都是偏师,而完颜亮自己亲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负责守江淮的是宿将刘锜 ,但年老却重病在身的刘锜已不复当年之勇,吃饭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将王权指挥作战。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自逃, 刘锜也无法取胜, 刘锜率军退到扬州。两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备渡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战争不同,这次完颜亮南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也显示出了完颜亮的志在必得。看到武将们连连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虞允文也获得机会参谋军事。宋取代五代后,就崇文抑武,大多数时候是文官统兵,而文官真正懂得军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将。所谓士大夫不知粮谷,不晓兵甲就是对文官们的真实写照。所以两宋外战历来败多胜少,就是这个原因。 j@t{@Ke  
/7vE>mSY  
,`)OEI|1d  
这个叶义问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叶读到刘锜的战报,不知刘锜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为何物。更可笑的是,叶义问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沟,沿着沟里插了一些树枝为鹿角,叶还说,金兵渡江就用这个阻挡。老百姓们看到,哈哈大笑,都说吃肉的人见识也不比我们吃糠的人高啊。结果一夜涨潮,沟全部添平,树枝也全被冲走。和这些不识粮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书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此时和叶义问同样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因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讨二印。 虞允文正色对他说,国家已经这样,老将军难道就这样辞职吗?说得刘锜惭愧不已。 ]]y[t|6  
@_Sp3nWdu  
PbN3;c3  
此时虞允文接到了叶义问的命令,派他催促李显忠接替王权,又让他去采石犒赏军队。 虞允文风风火火赶到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李显忠还没到。王权的败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对面。看到敌我双方的情况,虞允文的随从劝他回建康去。一瞬间, 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国时,自己和金国接待人员比试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徽,钦二帝以及国仇。 h2;l1 G,  
gh61H:tkR  
hS_.l}0yf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之责,如果选择回去,也无可厚非。但眼前军情紧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显忠来,肯定来不及了。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责任就离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他随即招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一战。虞允文率军队赶到长江边上,望见长江北岸已建起了高台,两边摇着两面深红色的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树起一个黄色的车盖,完颜亮傲然坐在下面。侦察的人说,前一天,完颜亮已杀了白马和黑马祭天,与军士们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到玉麟堂吃早饭,先过江的人赏给一两黄金。当时,金军有40万,马匹的数量是部队人数的两倍,而宋军才有一万八千人。 24X=5Aj  
XtzOFx /  
m1y ` v"  
虞允文开始部署,先命令将领们排列成大的阵式,按兵不动,把戈船分作五队,其中两队沿着东西江岸运行,一队停驻在江的中间,里面埋伏精兵,等待交战,另两队藏在小港里,防备意外的事情出现。他刚指挥布置完毕,敌军已经在大声呼叫,完颜亮手持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渡江而来,一会便有七十艘抵达南岸,直接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向后退却了一些。虞允文进入战阵中,拍着时俊的背说:“你的胆略是四方有名的,再向后退,就是女人和孩子了,时俊马上挥舞双刀出阵,宋军拼死力战。江中间的宋军也用海鳅船冲击金船,金兵所用的舟,底阔如箱,行动不稳,且不谙江道,皆不能动,结果船只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天色已晚,但金兵仍然不退。这时恰好有一支溃散的部队从光州来到,虞允文交给他们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后面转出来,金军怀疑是增援部队到了,这才退走。 eJaUmK:  
'!@A}&]  
dEET}s\  
收兵回营后,因为宋将蔡甲,韩乙贪生怕死不率战船出击,两个被虞允文各打了一百鞭子。又犒赏了有功的将士,允文因为赏罚分明,所以得将士死力。完颜亮那边,也把没有战死,而退回的金兵全部杀掉。虽然初战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知道金兵还会再来,于是把战船拉往上游地区,又在杨林河口部署兵力。结果又一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亮不能取胜,于是给王权写了一封信,劝王投降。允文接受信后说,这是反间计,虞允文回书完颜亮,告诉他,王权因为不战而逃已经被法办,现在的统帅是李显忠,和去年出使金国的虞允文一起抵抗你。 Pz1G<eh#{g  
?i%nMlcc  
w%2ziwgh  
完颜亮看到采石无懈可击,于是只好率军去了瓜洲,准备从那里渡江。李显忠终于赶到了采石,虞允文估计到完颜亮会从瓜洲那里渡江,于是和显忠商议,派李捧率军一万六千去京口。随后,虞允文也赶到了镇江,先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拉着允文的手说,:“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此时镇江方面,集结着杨存中和成闵的二十万大军。为了震慑金兵,虞允文让宋兵驾驶着车船在江面上游弋,车船在江面上回转如飞。金兵感到震惊,虽然完颜亮故作镇静,但金兵军心开始动摇。完颜亮不顾客观情况对他极为不利的现实,强要军队强渡长江。完颜亮的部下门意识到渡江是一条绝路,于是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缢杀完颜亮于瓜洲渡。 r?$ &Z^  
A:)sg!Lt  
0_HJ.g!  
金兵大队北退,都向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褒归顺。南宋政权又一次化险为夷。一度准备逃跑的宋高宗赵构评价允文说,允文忠出天性,是朕之裴度。毛泽东在评价虞允文时说,壮哉虞公,千载一人。采石之战作为宋朝十三出战功之一名载史册。客观评价采石之战宋军取胜的原因1虞允文临危不乱,指挥出色,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金兵不习水战,而宋军的强项恰在此处3金国内乱,完颜褒即位,金兵士气低下4梁山泊水干涸,金国准备南征的船只无法顺流南下,只好临时征调一些民船,又小又旧无法与南宋的大船对抗。 zq=&4afOE  
xVTo4-[p  
^O \q3HA_4  
290多年后,明太祖从淮西取江南,就是先派常遇春夺取采石的。可见采石战略地位的重要。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不是虞允文,而是换了个叶义问那样的书呆子,金兵可能就渡江成功了,过江后,再有了马,南宋的腐败军队肯定会重演两淮溃败的一幕。所以说,说虞允文挽救了南宋,是再造南宋的功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完颜亮死后,金兵北退,金国主动派人求和,表示一切过失全是完颜亮造成的,希望能维持绍兴和约。虞允文上表要求北伐中原,此时,南宋政权内部,主战派占了上风,要求北伐的呼声很高,而同时,完颜褒刚即位,政权不稳,境内的契丹人又造反,应接不暇。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仅次于绍兴十年那次机会的最好时机。但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的宋高宗,选择了观望,随后又内禅,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孝宗。作为南宋方面,失去了这次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z Lw(@&  
8!4[#y<  
2@ *<9-9  
;sQ2 0 B'  
6sy,A~e  
收藏0 分享0 顶0 踩0

望龙观星 2011-10-28 16:46
楼主辛苦。图片很多。可惜本人由于水平低,看不出什么来。如果楼主能按照跌顿、过峡、入首、穴情、朝山、砂水等的顺序明确标出相关数据,那会让我们这些初学更容易学到知识。   


查看完整版本: [-- 【虞丞相之墓】一个被风水师和帝王忽悠近千年的“风水宝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3.2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