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叶法善天师 --]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道家天地≌≌ -> 叶法善天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南方炎帝 2012-12-08 21:39

[attachment=147722] [attachment=147723]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号太素。因他身躯魁梧,长相奇异,言行洒脱,道法高深,被时人称为叶真人。他生活在儒、道、佛诸家兼容的唐初盛世,是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著名道士。《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条目说:“有摄养、占卜、劾召鬼神之术,阴功密行,救物济人之德。”著名古籍《二拍》第7卷中,《唐明皇好道集奇人》一篇,记载了唐明皇李隆基身边的道家奇人,其一就是叶法善,他的故事让人们“拍案惊奇”。

叶法善的始祖,原是南阳人。为躲避董卓之乱,于汉朝末年迁会稽之南的括苍县茆山(今松阳县境内)。

这是一个道学世家。据传,叶法善的祖父叶国重,术数很精到,善于察辨凶吉,呼唤鬼神,在江湖之间很有功绩,谥号为“有道先生”,正史里有传。叔祖父叶靖能,也很有神术,高宗时在翰林院任国子祭酒,武则天理政时被贬而死于南方。父亲叶慧明也是道学高士,曾受皇帝封赠为歙州刺史。

法善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据传,他7岁那年突然失踪,过了3年才回家。说是有两个青衣童子逗着他玩耍,相伴到了一个太乙洞,饥饿时给他咽仙药,口渴时教他吸甘露,天天如此。

鉴于住卯山过于清苦,难以为生,父母带着法善,寻访灵虚福地。当翻过几座山梁,看到气势不凡的白马山(当时亦属括苍县,今属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俨然一匹腾蹄起尘的骏马;而山下有宽敞别致的天然石室,且周围林泉环围,洋溢着道家仙境的气氛。他们喜不自胜,便以石室为家。

法善随父躬耕,业余诵读古籍。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博览道学群书,对《周易》、《老子》、《庄子》和“河洛图纬”,一一反复诵读,渐通道学。他12岁时,不幸父母双亡。他寻觅阴宅风水之地,把父母安葬在全塘口村边的山上(今柳城畲族镇),自己也搬到这里居住。

次年,失去双亲的叶法善,开始云游名山大川,寻师学道,在豫章找到一位擅长气功的“万法师”,在蒙山遇见一位道法高强的“羽士”。他随师就学,夏练“三伏”,冬练“数九”,非常刻苦。

15岁那年,叶法善一次炼丹尝药,中毒昏迷,差点毙命。他被救活后,依然不改学研道法的志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会“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类的高超功法,掌握了治病驱邪的许多医术。其医术之精深,已到了可以给病人剖腹医治肠胃顽病,能开刀医治眼疾。

学就一身本领后,法善承前辈之志,开始行道积德,济度众生。凡是他足迹所达之处,百姓的病痛邪气几乎全被清除,由此声名远扬。每到一地,求医者络绎不绝,离去时,受恩惠者依依不舍,远程相送。有些百姓在感激之余,以钱财酬谢他,他大都婉言谢绝,实在盛情难却的,收受后即施舍给他人。

百姓眼中,法善是华佗再生,观世音现世。



叶法善的事迹,传到了京都,进入了皇宫。

显庆年间(656~660),唐高宗李治得知叶法善道法高强,想从他那里得到养生长寿之术,便下诏他入京,住景隆观。

在景隆观,叶法善在继续为人治病驱邪的同时,设堂宣讲道法,连王公贵戚、显宦高官也去听授,前后有数千人。他所得到的钱财,不是施舍给贫困者,就是捐助给道观。

李治征召一批术士,“合炼点化金银”为养生不老之药。叶法善得知,马上进宫劝谏,并甄别出一批假冒术士,使皇上终止了冶炼金丹之举。

厌官爱民的叶法善得准回乡,又几次被召进京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的他,终于因触撞武三思之流而被贬到岭南,至睿宗李旦坐朝时,才又被召回京城。然而,他秉性难改。

唐玄宗李隆基很佩服叶法善的人品和道法,在先天二年(713)拜他为鸿胪卿,封他为越国公,而道士身份不变。玄宗还接受他的建议,改年号“先天”为“开元”。

开元二年元宵节,李隆基为显示太平兴盛,下令全京城张灯结彩,并在最繁闹的街市搭建30多座彩楼,都有10多丈高,并用金玉翡翠点缀其间,极为豪华。得意洋洋的李隆基邀叶法善同赏。叶法善看后,毫不客气地谏说:“皇上,彩灯的富丽堂皇,天下是无可与比了!可是也太过分奢糜了,对国家有何益处?全国州县若行模仿,岂不劳民伤财?”

皇帝听谏,立即传旨全国:“民间可尽兴节庆,而州县不得铺张”。从此,在开元近30年间,李隆基很少再搞类似的奢摩之事,专心于励精图治。

李隆基听得进叶法善的逆耳之言,与这样一件事不无相关:李隆基登基不久,吐蕃王欲进兵大唐,派遣使者,以进献宝物为名,刺杀唐明皇。使者手捧密封的宝匣,说是以免让人得知机密,请唐明皇亲自开启。当满朝文武百官木然旁观时,任鸿胪卿的叶法善识破其诈,连忙奏止,让使者自启。果然,匣开弩发,蕃使当场中毒矢而亡。

李隆基同叶法善可谓颇有道缘。据《集异记》记载,被诗仙李白称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唐朝宫廷舞曲《霓裳羽衣曲》,是叶真人携唐明皇游月宫时,从仙界洞府取得的。

飞天游月宫是一种美丽的传说,而李隆基却的确是历史公认的“梨园鼻祖”。武义郭洞、俞源这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宗祠戏台,太师壁上都绘有《唐皇游月宫》图画,画中人物即李隆基、叶真人及高力士。



开元二年(714)八月,李隆基加授叶法善为金紫光禄大夫。他几次推辞未准,只得拜受,并请准回归故乡。为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侍奉50多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全塘口。他舍弃老宅,建为道观,起名“宣阳观”,后改名为“冲真观”。

相传,叶法善建冲真观时,曾铸造一尊大铜钟,置于观中。钟铸成后,叶真人嘱咐道徒:“我离去他往,三日之后,你们方可鸣钟。”道徒十分好奇,跃跃欲试,在叶真人离观才一日,就偷击铜钟。一击,钟鸣不已,其声震地,四周居民惊骇万状。

叶真人闻声赶回,连忙抽剑划钟,钟声稍细,继而脱下草鞋敲打铜钟,钟鸣声才渐渐平息下去。由此,铜钟上留有剑痕和草鞋印。外地有人想得铜钟之铜,垂涎已久。一日,有三四十人持巨斧,乘夜来盗。刚刚敲碎钟鼻子,铜钟就长鸣起来,声扬30里之外。村民纷纷赶至,使铜钟得救。该钟现珍藏延福寺。



叶真人以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三重荣誉回乡,可谓光宗耀祖,于是,为建在卯山的祖父叶国重陵墓重立了石碑。这里又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重立祖父墓碑后,法善请文章翰墨闻名于世的括州刺史李邕撰拟碑文。李邕完笔后,法善又请他将碑文书写到碑石上,李邕没答应。一天夜里,李邕梦见叶法善又求情,说:“已得雄文,光贲泉壤,不可不书啊!”

李邕无奈,只得应允,提笔疾书。他一口气写就1120字,当写到“开元五年,岁在丁已,三月七日,侍者清溪观主詹元一丁,丁”时,道院已鸣晨钟。李邕在“丁”下点数点,搁笔。

法善雇工匠镌刻碑文后,持李邕书写的墨本向他道谢。李邕大为惊咤:“我以为是梦,难道是真的吗?”原来,是法善于夜间施行道法,追李之魂书写。

因此,后人称此碑为“追魂碑”,亦称“丁丁碑”,《新唐书》、《中国名人大辞典》均有其载,素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如今,丁丁碑与大历铜钟相伴,安居于延福寺中。



精通养生之道的叶法善,终生理气自强,所以老当益壮。开元五年(717)三月,他辞别乡人赴京。开元八年(720),也就是武义建县30年时,享年105春的他,终老景隆观。

据传,叶法善有归根故土的遗嘱,仙逝后,皇上让他的任润州司马的侄子叶仲容引度为道士,监护灵柩归息于故乡。皇上还诏令括、衢、婺三州协助操办葬礼;出殡之日,皇上又敕令官吏穿着白丧服,在国门外送灵。

至今,叶真人乘仙鹤西去已逾1200多年,人们仍难以忘怀,代代相传。而关于他的一些传说,已多了几分神奇怪诞的色彩。


南方炎帝 2012-12-08 21:40
唐朝叶法善天师,曾居住在四明山脚,天台山的东边。几年之后,五月初一,忽然有一位老人到门前号哭求救。叶法善的门徒以为老人有病,叶却让他进来加以询问,老人说:“我是东海龙王,领受天帝的敕令,主管八大的宝贝。一千年更换一任,没有过失的就超拔为神仙。我年纪已九百七十岁了,微薄的政绩眼见马上要完成。有个婆罗门僧侣仗着有幻术,住在海边山峰上,昼夜不停地念咒,连续有三十年了,他的法术也将成功,海水已经如云层般地被卷到半空。五月五日,海水就将卷完,镇压海藏的宝贝、上帝用来制服神灵的器具,必将被婆罗门僧侣取去。五日午时,求你赐丹符施救。”叶法善应老人要求,在五月五日取出丹符,飞进大海,海水立即恢复旧状。那婆罗门僧侣斗法失败,又羞愧又愤恨,投海自杀了。
  第二天,龙王用车子推来各种珍奇的宝贝财物报答叶法善,叶法善却推辞说:“我住在山野,只是一块清静修炼之地,用不着这些珠宝财物。只是这儿处在崖石上,离水源太远,请帮忙弄来一股清泉,就算是报答过了。”当晚,只听风雨之声不断,天亮一看,围绕山麓四面出现了一道石渠,泉水哗哗,经年不竭。因为是龙王报答叶天师修成的,当地人都称为“天师渠”。

九衍 2012-12-14 16:49

13376681767 2012-12-14 20:16

昆仑余脉 2013-05-20 23:53
学道那么多年,真有什么外药可以成仙?离道远了!

大树家凤 2016-09-18 22:19
  


查看完整版本: [-- 叶法善天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3.2 Code © 2003-08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